原文如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翻译如下:得了外感疾病,身体疼痛,心烦,不能随意转动,不呕也不口渴,脉浮虚而涩,即脉象无力不流畅,桂枝附子汤治疗;若是大便坚硬,小便自利者,去掉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解读:伤寒患者八九日,说明其病程较长,期间应该也是用了汗法去解表,但忽略了还有湿气致病因素,风寒湿共同侵袭肌表,人体卫阳之气奋起抗争,导致身体疼痛,发热,汗出,情绪烦躁;风寒湿邪本身阻滞气机,导致身体转侧的功能失常,不呕不渴,表明风寒湿还在体表太阳,未侵入少阳阳明,脉浮虚而涩,说明卫外之气尚可一战,但后援不足,粮草不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浮主表,虚主气血不足,涩主气机不畅。因而我们可以总结出此证外有风寒湿,内有里虚。为什么后面又有一句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治疗呢?前后推敲下,能又得出什么信息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出桂枝附子汤证有大便溏、小便不利的症状呢?是的,那仲景为什么不明说呢?因为我们知道东汉时文字还是记载在竹简上,为了节约竹简,会尽可能用尽量少的文字去表达清楚一个道理,像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经常见到,大家一定要前后互参。那大便溏、小便不利是什么引起的?因为中焦脾胃虚弱引起,中焦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脾胃功能失常,则大便溏,小便不利。那大便硬,小便自利,为什么去桂枝加白术呢?因为大便硬,小便自利说明风寒已去,独留体表湿邪为患,故去桂枝加白术以除湿。最终我们可以总结出桂枝附子汤的症状有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发热,汗出,大便溏、小便不利,脉浮虚而涩。针对这种症状,仲景是怎么用药呢?看原文如下: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看着药物组成,是不是似曾相识,这不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组方吗?是的,用的药物完全一样。我们在看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原文如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前后对照下,我们可以看出桂枝附子汤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没有多用药物,只是桂枝及炮附子加量,桂枝加至四两,炮附子加至三枚。为什么这么用呢?因为对应的症状不一样,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对应的是太阳病胸满兼轻微恶寒的患者,只要扶阳即可,故用量小。而桂枝附子汤证对应是风寒湿邪相搏,病情较重,故重用桂枝、炮附子以温阳祛散风寒湿。
好的,朋友们,今天就到这里,如有疑问,可以留言,欢迎来拍砖,坎哥有时间就会给你回复吆。图片有些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予以删除。
坎离春秋学点中医,爱自己,爱家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