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颗粒解析

在临床当中,常常有人问,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怎么去区分。和所有疾病一样感冒只是一个西医的病名,而对于中医而言,是不用管这个病名的。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一般感冒由风、寒、湿都可以引起,经方来说主要考虑太阳或者太阴少阴的问题。常见处理方法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机体

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治疗:原理为通过内服药物或者外用的方法,让人体津液向外向上驱除风寒之邪,微微汗出,从而达到解表驱邪(风寒湿)的作用。

食疗方:症状轻微可以采用以下食疗的方法:

(1)葱豉汤

备料:葱白2根,豆豉10克

制做方法:用水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钟,之后加入葱白、调料出锅。

功效:解表散寒

服用方法:趁热服用,服后盖被取汗。

(2)香菜葱白汤

备料:香菜15克,葱白15根,生姜9克

制做方法:将香菜、葱白、生姜分别洗净,切碎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汁饮服即可。

功效:发表散寒

服用方法:每日2次,连服2~3日。

(3)姜糖饮

备料:生姜10克,红糖15克

制做方法:生姜切丝,以沸水冲泡,加盖约5分钟,再调入红糖。

功效:疏散风寒,和胃健中

服用方法:每日1次,趁热顿服,服后盖被睡卧取汗。这些方法,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用得最多不再缀述。

泡脚的话,一把艾叶加生姜30-50克煮水,也是常用的小方。

时方:可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主要是“发汗”。

经方:主要考虑辨证太阳病,或者太阴,少阴病的问题,病情重的就要用药,可以选用张仲景的伤寒方,比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太阴中风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少阴中风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中成药:如果不方便煮药可以考虑中成药,比如风寒感冒颗粒等。

风寒感冒颗粒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是同仁堂出品的风寒感冒颗粒

主要功效: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成份: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辅料为蔗糖、糊精。

药证:

麻黄

:"味苦,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葛根

《本经》:"味甘,平。"

《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紫苏叶

辛,温

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

防风

《本经》:"味甘,温。"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桂枝

辛、甘,温。《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白芷

《本经》:"辛,温。"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陈皮

苦、辛,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桔梗

味、辛,微温。《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杏仁

《本经》:"味甘,温。"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甘草

《本经》:"味甘,平。"

《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干姜

《本经》:"味辛,温。"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条文解读

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症状如头痛、身痛、骨节痛、流清水鼻涕的人,这些归为表证。

来复习下什么叫表证,在经方来说四肢百骸皆为表,头痛,身痛,周身骨节痛,腰痛,喷嚏,发热,汗出,鼻塞,流涕都归表证。

用这个方,首先要确定是有表证才能用,还有一些里寒引起的表证也能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下药证和条文:实际上表的风寒可以引起表证,而里虚有寒,与外邪勾引发动,也可以引起表证。有个说法是,里不虚则外不寒,说明阳气充足。

来看下方剂所含有什么方在里面。这个方剂,是麻黄汤为主,合上葛根汤去掉芍药生姜换干姜,加了紫苏叶、防风、白芷、陈皮、桔梗,是可以看作是太阳病、太阴、少阴合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宋31)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从这两个条文来看,麻黄汤用于太阳伤寒证,葛根汤证用于太阳伤寒证加葛根症,仍然是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另外生姜换干姜,干姜也起到温中温里的作用。这个方也类似于小青龙汤的治法,表里同治,表里俱寒,温中解表。我们可以去理解,因为有里寒所以去了芍药,生姜换干姜。

再简单看下药证,通过药证去理解。

辛温解表药

麻黄:"味苦,温。"主伤寒头痛,发表出汗。

紫苏叶:"辛,温。"主发表散寒。

防风:"味甘,温。"主发表驱风止痛。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白芷:"辛,温。"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温中解表药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等。

降气化痰药

陈皮:"苦、辛,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杏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

桔梗:"辛,微温。"利咽,祛痰,排脓。

甘滋药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共11味药,6味是辛或甘温药;3味降逆气化痰药;两味甘平药。辛温解表药多,看药证比例就知道是表或者里都受风寒入侵了,所以才用了这么多的解表驱风寒的药。

方中并没有寒凉药。能看出是对治大多数的风寒感冒,并可以用于痰多的气逆咳嗽。方中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白芷,解表;陈皮、杏仁、桔梗,理气化痰降逆;干姜温中;甘草、葛根滋津液,防止发散太过。同时又针对太阳太阴引起的微下利作用,也就是说轻微的水泻(拉肚子)是可以用的。他的止泻作用是表里分消水份,重新调整津液的输布作用。

那么通过以上药证和条文的分析理解,便可以知道这个成药的治疗作用。发热同时有里的症状:比如轻微的拉肚子,水样便,拉稀便,因为去了芍药,加了干姜。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是有湿热引起的下利拉肚子,要是有湿热,那还用干姜可能会加重。所以这个方子是表里同治的方子。同时还可以有咳嗽痰多或者气逆引起的咳嗽症状。要是无痰的干咳是不可以用的,因为辛散伤津液的药过多。以上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同时出现,轻微的也可以单单某几个症状出现。

我们用此方一定要考虑病人是否有这些症状,就是套方,也要套得严谨。小孩可以针对以上排列的症状,如果确认是风寒引起的,比如没有其它症状,只是流清水鼻涕,可以按年纪大小,减量服用,好转即可停药。通常长期流涕,看西医多多数会被诊断为鼻炎。大人如果流清涕,也是可以用的,很方便,完全可以当经方方剂使用。

禁忌:

阳明热重伤津液者不可以用;

大便干硬者不可以用;

有少阳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协苦闷、欲呕吐者不可以用。

自然经方

您的赞赏我们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hy/26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