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仲景医学:
胡希恕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 。”
刘渡舟刘老在《伤寒论十四讲》 一讲中说:由此可见,“抓主证”是辨证的 水平。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了才智。
两位经方大家,学习仲景医学时,理论体系不同,但在临床上一位说“方证”,一位说“主证”,我认为是相通的,那就是对临床症状的识别,依据症状应用经方!!!
下面分享一例年重症住院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看看当时的辨证思维体系及分析过程。然后今日用方证解读,是何其的简要。
当时医案:
李某,男,65岁,主因喘憋、乏力、四肢水肿入院。
患者发现脑干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半年,经治疗遗留有声音嘶哑、饮水偶有呛咳,右侧偏瘫,长期卧床,本次入院前1月患者出现四肢轻度水肿,间断喘憋,自觉乏力,在养老院对症治疗,病情仍有加重,入院前患者出现喘憋加重,来急诊查肺CT示:肺感染,肝肾功能均有损伤,喘憋较重,考虑存在多脏器损伤,建议入ICU系统治疗,家属拒绝入住ICU,在我科治疗。
入院后考虑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肺感染、脑干梗死、糖尿病、肝肾功能损伤、低蛋白血症等,予支气管镜深部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抗炎、利尿、雾化稀释痰液、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保肝、对症支持等治疗6天,患者喘憋、无力好转,血糖控制可,仍有发热, 体温39.0℃。
现有大量头汗出,汗出如洗,重时前胸及双臂亦可见少量汗珠,为凉汗、肢体亦发凉,患者自觉头部发热,小便不利(患者尿管保留导尿通畅,但仍觉憋尿),大便偏稀,每日3-4次。
予颈部冰块物理治疗发热,头汗出症状无好转,查患者脉右侧滑有力,左侧滑紧,舌体胖质嫩略红。
考虑患者存在痰湿阻滞,阴分伏火
予口服茯苓、泽泻、牡丹皮、青蒿、生地*等治疗2天,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仍诉小便不利,舌脉大便同前,查甲功全项提示:低T3综合症。
后查《伤寒论》治疗“头汗出”相关条文,发现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与本患者症状相似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其中:
柴胡20g桂枝15g干姜10g
天花粉20g牡蛎20g*芩10g
甘草10g
口服1剂后患者头汗出明显汗转,小便不利症状消失,尿管拔出,患者小便通畅,发热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大便转为每日2次,略偏稀,查右脉滑,左脉可寸略弱
服药7剂头汗出愈,大便每日1次。
当时的认识:汗为心之液,头为诸阳之会,阳加于阴谓之汗,本患者病情危重,虚阳上越,搏津为汗,故但头汗出且量较大,津能载气,气为阳,汗出伤津,气伤及阳,则汗出肢凉,虚阳上越,脾肾之阳气不足,脾阳虚则运化水湿无力,故而有腹泻症状,肾阳不足,不能助膀胱气化,故有小便不利症状,大量汗出必使津液内伤,综合诸证,本患者为脾肾阳虚,虚阳上越,汗出津伤重症。
方中干姜、桂枝温脾肾之阳,且桂枝有下逆气、助膀胱气化之功;
天花粉、牡蛎可益阴津、化痰湿、解痰结,可解津伤及痰结
少阳三焦乃水湿之通道,本患者存在在上之汗出、在中下之水湿代谢障碍即大便稀次数多,小便不利等三焦不利症状,柴胡、*芩为调节少阳之主药,应用有通调水道之作用。
本方集寒、热诸药于一方,用甘草调和之,方证相合,故疗效颇佳。
备注:当时之所以在仲景医学中查“头汗出”的条文,因为患者头汗出量极大,查房时家属及陪护人员反复告知这一症状。
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今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