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伤寒论方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粉丝的增加,良言也暴增。感谢各位同道的厚爱与支持,不足之处是才叔闽南腔的确太经典了,以至于一些话语不能让一部分听众完全听明白,好在可以倒带,算是部分弥补不足吧。今天才叔开始聊金匮方证,以音频及文字的形式在本公众平台发布。由于时间的冲突,不能与电台的音频同步。打文字及录音虽然好玩,但也是很耗时间,请诸位同道要转载时注明出处,保不准不久的将来和以后才叔会把这些文字整理成册出版呢!那就更好玩了。
有人很想知道才叔是谁,也就是我是谁,是男是女,都才叔了还这么问。哈哈,看来很有必须说一下。我还是我,郭进财,男性,70后,江湖戏称“才叔”,不就是长得着急一点而已嘛,居然N年前就被叔化了。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医院,从事中医工作,重点搞经方。汇报完毕!下面是今天的正文。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才叔开始讲金匮要略方证,今天要讲的方证是瓜蒌桂枝汤。我们先看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这张方子由栝楼根二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煎煮方法: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热粥发之。
这里开头也是用太阳病,有没有经过误治?也许有,也许没有,张仲景没说。太阳病啊,伤寒论把它分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和太阳温病。那么,这里指的是什么呢,以方测证,用了桂枝汤,显然就是太阳中风病了。“其证备”,就是说桂枝证的主症都齐全了,哪些呢,伤寒论有,发热汗出恶风等等都有了。那么,如果只有这些表现,用桂枝汤就够了,他有出现了“身体强,几几然”,太阳经脉,从头顶到足部,走行于人体背部,范围极广。身体强,几几然是指全身强急,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这个症状比桂枝汤证重多了,也比桂枝加葛根汤证严重。“脉反沉迟”,前面有一条讲了“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不管脉沉细还是脉沉迟,都是不足的表现。津液不足,经脉失养。“此为痉”,这就是痉病,这里指的是柔痉。
太阳中风证,当然要用桂枝汤,这伤寒论学过了。但是这里还出现津液枯燥而发痉了,张仲景加了苦寒解渴润燥的栝楼跟,也就是天花粉,来清热生津,柔润筋脉,通行经气。桂枝通阳,白芍养营阴,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温补脾气。整张方子使经气流畅,筋脉得到滋润的作用,从而柔痉就好了。这张方子叫栝楼桂枝汤,为什么不是桂枝汤加瓜蒌,因为这里是痉病,以抽风为主症,以津液枯燥,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所以用栝楼跟为君药,用量重。原文只用二两,显然是不够的,我通常用到30到60克。叫栝楼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加瓜蒌。
煎煮方法没有特殊之处,“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啜(chuo)热粥发之。”我们现在一副药一副药去煮,那么就用三碗水煮出一碗药,根据病情需要,一天喝2付到3付药,早晚都要喝,这样子才能使药物的作用连续。喝完药要达到什么标准,“微汗”,稍微出汗,如果不出汗,还要喝热粥,与桂枝汤的降息法差不多。
这张方子在神经内科的运用很广,主要有中风后遗症,手足搐搦证,不宁腿综合征,小腿抽筋,下肢静脉曲张等等。这些病例我门诊经常遇到,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患者,男性,62岁,双下肢静脉曲张,双侧小腿一暴露,哇哈,像好多条蚯蚓盘绕,那个厉害呀!2年前左下肢做了手术。2个月来经常出现双下肢发作性拘急痉挛疼痛,夜里经常抽筋。诊见,容易出汗,口渴爱喝水,口不苦,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90次/分。我一看,典型的栝楼桂枝汤证表现,上栝楼桂枝汤,天花粉60g,桂枝2g,白芍50g,生姜3片,大枣0g,炙甘草0g,玄参5g,生地5g,伸筋草5g。吃了7服药以后,症状大减,适当调整续服,总共吃过28服药以后,抽筋拘急疼痛这些症状消失了,但是下肢静脉曲张依然存在。后来他告诉我,只要在发作,用原来的方子在抓药来吃还是有效。这就是今天讲的方证,栝楼桂枝汤证。谢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