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伤寒第一方之称的桂枝汤,为何无缘ld

在中医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涌现出的方剂数不胜数,单凭明代皇帝朱元璋的五皇子朱橚主编的《普济方》中,就收藏了方剂多个。追溯历史,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载方近个,其中《伤寒论》载方个,《金匮要略》载方个,去掉两书重复的方剂,大约个。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方多个……由此可见,中医发展的历程中,方剂多如牛毛、不计其数。然而,在数以万计的方剂中,被后世医家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却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中医界还出现了“中医十大名方”。所谓“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小青龙汤、五苓散、大承气汤,《局方》的逍遥散,《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济生方》的归脾汤,《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看完这个“十大名方”所收录的方剂,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没有入围?为什么被誉为“万方之王”的麻黄汤没有入围?这两个方子,没有入围倒也能够说通,一是六味地黄丸是由金匮肾气丸演化而来,提到六味地黄丸就会联想起金匮肾气丸,没有入围,胜似入围。而麻黄汤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后世医家不太敢用麻黄汤,所以没有入围也不难理解。那么,桂枝汤,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一个巨大的能量源,而且还被誉为“群方之冠”,为什么没有入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桂枝汤没有入围“中医十大名方”,并不是桂枝汤作用不够强大,而是它的使用流程比较复杂,它的使用规范不好拿捏,它的禁忌容易忽略。桂枝汤是由“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等5味药组成,常用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的太阳中风表虚证,它的煎服方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对于桂枝汤来说,服用方法很重要,如果没有按要求服用,说不定就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按照张仲景的原意,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这是第一步,喝完桂枝汤之后大约一刻钟,就需要喝热粥一碗。然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喝完药、饮完粥之后,就要用被子盖上,用来捂汗,这是第二步;至于捂多长时间?出多少汗?出汗如何见好就收?这个就是第三步,按照张仲景的记载,需要“令一时许”,也就是一个时辰,现代的2个小时左右,这个过程需要全身都出一点毛毛汗,不能大出汗,如果“如水流漓”般的出汗,这病是好不了的。假如按照以上方法,喝一次药、饮一次粥、捂一次汗,刚好汗出病去,那就赶紧停药,剩下的药也就不要再喝了。这是桂枝汤中病即止的规则。假如按照以上的方法,没有发汗,那就按照以上三步再用一次,如果还是不出汗,那就缩短两次给药的间隔时间,按照以上三步再用一次,“半日许令三服尽”。假如病情比较重,三次服药都没效果,且对证的情况下,那就再开一幅药,“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随时观察病情转归情况。“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按照仲景的原意,只要符合桂枝汤证,如果服用了桂枝汤,也按照三步走,依然不出汗,就一直服用到汗出为止。且在服药期间要忌口,“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看了关于桂枝汤的这些操作,是不是不好拿捏?当然,这些问题对医者来说很容易掌握,但医者不能24小时为患者贴身诊治这样的疾病啊!所以怎么服药、怎么啜粥、怎么温覆这些问题都只能交给患者家属,而患者家属大部分是不懂医的,他们很难把握这个度,如果服用一次没出汗,服用二次没出汗,服用三次没出汗,可能患者家属都不愿意尝试了。而这个时候如果放弃了,前面的努力也就白费了。除此之外,桂枝汤的禁忌证,也是需要掌握的,一般来说,桂枝汤常规的禁忌证主要有三个,也就是《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和第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也就是说,伤寒表实证、湿热内蕴证、里热壅盛证这三种情况,都是要禁用桂枝汤的。综上所述,桂枝汤的用途的确强大,但是套路太深,只适合高手玩家,对于普通玩家来说,不好拿捏。最重要的一点是,桂枝汤的服用和将息法,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操作难度太大,所以这样就会导致一般医生不愿意开这个方,一般患者不爱服用这个药。由此,桂枝汤虽是伤寒第一方,也是《伤寒杂病论》的群方之魁,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怎么简单怎么来,这么复杂高深的桂枝汤的使用频率自然就下降了,使用频率下降,也就无缘“中医十大名方”了!究其真实原因,无外乎“曲高和寡”,想想,也真是让人心疼!金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180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