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上七味,以五升水,煮麻*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太阳病,发热恶寒说明还有表证,但是热多寒少,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比较多而寒比较少,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证候,那么这个病,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了。如果转成阳明里热,那么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但本方脉微弱,“微弱”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方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比较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所以没有多大里热;另一方面,这个脉微弱的下一句是“此无阳也”,这里的“无阳”就是指的津液,脉微者为亡阳,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是津液血液都少了,所以他说“此无阳也”不是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这个此无阳也,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发汗最耗伤津液的了,因为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还发热恶寒,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此时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但它不是大汗。
谈桂枝二越婢一汤,就不得不再聊聊越婢汤。
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所谓风水,这是真正的风水。“一身悉肿”,这个不仅是“重”了(防己*芪汤以身重为主),而是全身都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而“不渴”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渴就不能发汗,不渴则正应该发汗。凡是渴而下利或者小便数者,绝不可发汗“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发汗会丧失津液。越婢汤它既有表,内里也有热,所以说无大热,但是续自汗出。
同时,桂枝汤证主要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有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没有汗出。原文中“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汤证不明显,所以本方麻*剂量特别小,之所以不用桂枝二麻*一汤,是因为那个麻*汤里没有石膏,因为患者还有热,所以稍加了点石膏。
我们再看看本方的剂量,每一个药只十八铢,汉代度量标准,二十四铢是一两,十八铢是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药量是非常轻的。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三服,而现代很多都是二煎、三煎,个人提倡,用古人的方子,就要按古人的煎服方法来执行。(例如草药和骨石类的,一煎、二煎、三煎,每次所挥发的药量是不一样的,二煎、三煎虽然节省药材,但打乱了原方的比例和本意。)跑题了,继续回到桂枝二婢越一汤上来。
本方在发汗的药中是最轻的了,临床中,遇到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此时,这个病还非常轻,脉微弱也就是邪轻的现象,同时这个患者津液也虚。此时不仅麻*汤用不得,用桂枝汤也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一方面用桂枝和麻*稍解其表,另一方面用石膏清其里热。
对于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临床中也存在一些争议,书中说的“不可发汗”,一般都是指的麻*汤。如果本方患者用麻*汤那么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不能用麻*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今天分享的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当然关于小发汗的方剂还有很多,例如桂枝麻*各半汤,桂枝二麻*一汤等,但这几个方剂在临床中各有不同。
,分享一位老师的临床案例,看看经方原方原量的一剂知,两剂已的神奇疗效,来结束今天对本方的分享!
患者:刘某
性别:男
年龄:60岁
初诊日期:年11月1日
主诉:感冒,平素体弱,纳差,怕风、怕冷,自觉发热,但体温正常,口干,舌红,咳,有*痰,多处输液治疗无效
现病史:感冒
处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组:桂枝12g芍药12g炙甘草12g麻*12g石膏17g生姜45g(切)
大枣4枚(掰)
剂量:2剂
煎服方法:ML水,冷水泡透,煮取ML,去渣,日三次温服。
禁忌:生冷,绿豆。
治疗效果:11月3日随访,诸症消,已痊愈!
「仲圣医学沙龙」有更多关于中医的
精彩课程内容
可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