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合参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5)

这是虚寒的下利,体液损失的太厉害了,脉也摸不到了,手足逆冷,这就危险了,用方子要考虑用通脉四逆汤了,用没用条文没讲。用药后要观察下,过了一天,脉又出来了,手足也温和了,这个人就死不了,如果脉还是不出来,这人就不行了。为什么这样呢,这个下利伤人津液,血液里的水分随着下利也没了,人体的体循环就要衰竭了。可是人体其他部分也存储一些血液与津液,如果其他部分的可以补充过来,这人还有救,否则这人就非死不可。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36)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这条与《伤寒论》重复,解释略。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37)

这是痢疾,按之心下坚者,说明下利的同时,里面也在凝结,而且凝结的部位很高,说明很快就要腑气不通了。脉三部皆平,好像不怎么厉害,其实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病发展很快,脉还反映不出来,另一个虽然有凝结,可是有下利,影响了脉相。从这些情况看,这个病非常急迫,所以考率用大承气汤阻断病情发展,急下。这条可以与《伤寒论》少阴篇的三急下证互参。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8)

下利,脉滑,这是有宿食的脉象。脉迟说明人体已经向正气不足的情况开始发展。“利去欲止”,下利好像好了,实际上结于里,要下不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也要用大承气汤急下,这种情况一定要结合腹诊,这个条文没讲。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39)

下利,脉反滑者,这是宿食引起的下利,或是痢疾的初期阶段,虽然下利,但是不能彻底排出去,斟酌使用大承气汤,将已经成毒的宿食扫荡出去,这时承气汤的意义在于祛邪,就是引发痢疾的细菌,而不是下大便。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40)

这个是休息痢,病原体残留在身体里,过一段时间又会发作,这个时候要使用大承气汤,务必将病原体排干净。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41)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这个也是热利,里面有燥屎,谵语,没有手足汗出与潮热的症状,使用小承气汤就行了。

上面这几条都是指痢疾的方子,都是肠子里面有所结,用下法把病原体尽快排除体外,以达到治疗的目地。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42)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这个是寒利,因为肠中虚寒而下利,肠内的粘膜也受损剥落,而形成脓血便。桃花汤里用赤石脂涩肠止泻,干姜应该用炮姜,温肠止血,粳米粘活,扶正,同赤石脂累死,吸附在肠壁上,也有保护肠胃粘膜的作用。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43)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热利下重,没有腑实内结的情况,用白头翁汤治疗。本方要考虑白头翁的活血作用。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44)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这是热利,现在不下利了,可是身体里面还有些余热,按之心下濡,没有里实的情况,所以这个烦是虚热的烦,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45)

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清谷”,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胃肠引起下利,进而不能消化食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出了问题。“里寒外热”,这是阴盛格阳,体内阴寒,有阴阳离别的倾向。“汗出而厥者”,汗出是冷汗,开始脱汗亡饮。上面脱汗,下面脱便,人体阳气不足,体液也在迅速丢失,出现了四肢厥逆的情况,直接用通脉四逆汤急救。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46)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胡希恕先生与陈慎吾先生都认为这条有问题。

胡希恕:

这个有问题的。“下利肺痛”难理解,而紫参也不是治疗肺痛的。紫参在《本草》上看,是苦寒药,它的治疗近视柴胡,它夜治心腹坚,邪气积聚,同柴胡差不多,可是他通利二便,也利小便,也通大便。

可见“下利”也是一种自下,就是痢疾那一类的,用紫参配合甘草来治疗。“肺痛”不可解,恐怕这个里头有问题,有错简。

那么这个方子治热利,有里急自下这种情况,可以用。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47)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这个是冷利,诃子温中行气,带有收涩的性质,用于止利。诃子这个药是外来的,中医里应用较少,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诃子还未传入中国,故本方存疑。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参考条文“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黄芪汤与半夏泻心汤差不多,多了桂枝大枣,少了黄连。干呕,这个热的位置偏上,上冲比较明显,加桂枝降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237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