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今注之桂枝二越婢一汤

01桂枝二越婢一汤

[经方组成]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大枣四枚(剖)生姜一两二(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调剂用法]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经书指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前人治验]

柯琴:考越婢方比大青龙无桂枝、杏仁,与麻黄杏子石膏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姜、枣之辛甘,可以治太阳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犹白虎汤症背微恶寒之类,而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

章楠: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句,是汉文兜转法也。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仲景所以禁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煞句读经文了了,无纷论矣。

[常用药量]

桂枝八分赤芍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一钱二分大枣三枚(剖)麻黄四至五分

生石膏二至三钱

煎分两次服。

[适应证候]太阳病久不解,虽可能偶有微汗出,但无汗时比较多,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渴而喘,脉浮滑而数者。

经方今注:本方所主,则不但表邪未解,同时里热亦已张了,其症情实较前两方为重。前辈因本方有麻黄、桂枝、石膏三药,于是认为本方所主的症候定没有汗,且把本方比作麻黄之有大青龙而谆谆告诫,殊不知麻黄与石膏同用,虽善于发泄郁热,但有汗者可用,无汗者亦可用。请看麻杏甘石汤之能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越婢汤之能治“风水恶风,一身患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便不难释然。麻黄与桂枝同用,确有发汗作用,假使再配以石膏,其发汗泄热的力量的确是相当大的,这是麻黄汤,大青龙汤能够发汗泄热的道理。

仲景所说种种不可发汗的告诫都是指这两方而言。不过麻黄、桂枝同用虽然能发汗,假使再配以芍药,其发汗的力也就显著地减弱下来,不但可用于无汗,有汗者亦不甚禁忌,小青龙汤便是一个例子。况桂枝汤证本有“汗自出”,越婢汤证也有“续自汗出”,两方合用以后,麻黄和桂枝协作起来,当然不能说它没有一些发汗作用,但同时有了芍药的配合,也就没有理由说它只能用于无汗症而不适用于有汗症了。何况本方所用的麻黄只抵大青龙汤的八分之一,桂枝只有四分之;剂量既然很小,作用也就有限,纵然不配以芍药,亦不会使人大汗。假使按照上面所述的症候而使用本方,绝对不会招致什么不良的后果。不过对于脉微弱的亡阳证来说,当然不适用。但如将本方与大青龙同论那就未免拟于不伦了。

桂枝二越婢一汤和桂麻各半、桂二麻一两方比较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桂枝汤的剂量小,总体的剂量也小;二是加入了石膏。为什么要加入石膏呢?原文讲,发热伴随恶寒,脉微弱,脉微弱体现的身体内正气足,当正气足的时候,寒邪束表体现的脉浮紧的特点。正气不足,病患体内的阳气和阴津均不足,所以发汗会导致阳气和津液外泄。根据阴阳互为根本的思想,加入石膏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增加阴液补充阴不足的一面;二是通过益阴可以达到保护阳气耗散和补充阳气的作用,如同小时候在北方烧煤炉的时候,经常加一点水,这样煤炉的火焰会更稳定,燃烧的时间也更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加石膏还有清热的作用,因为27条表述的确有发热,热会在肺系统内形成郁结热,郁结热不仅会损伤阴液,而且会“燃烧消耗”阳气。我们惯性思维通常认为热邪容易损伤阴液和水分,实际上,从阴阳互根的角度看,热邪通常阴阳都损伤。内经曰:壮火食气。人体的阳气来源于阴液的转化,热邪消耗津液同时也会间接燃烧消耗掉阳气。我们在发烧时通常也有这样的直接体会,发热会令人口渴想喝水,同时也特别疲倦无力,一旦发起烧来,人的精神就会萎靡不振,这是阳气被消耗的缘故。

上述的三个组方常用于少儿感冒,少儿感冒的特点是发病较快,容易反复发烧,而且容易相互传染,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小孩一旦发烧感冒经常持续很多天。西医经常所说的“手足口病”大部分也属于上述三种组方的治疗范围内,很多“手足口病”有手、足和口上出现红点发痒的现象,这是表系统未解,热邪郁结在皮肤表面的结果,经常可直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还有有手、足和口上出现水泡的现象,可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白术的思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33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