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五味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其原文叙述说:“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此方剂组成为茯苓四两、桂枝四两、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青龙汤下已”,是说患者服下小青龙汤后。或者是因为传抄的错误,“下”应为“汗”字。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饮为患。小青龙汤是辛烈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每有伐阴动阳之弊,反使病情加重。故在应用小青龙汤一定要根据各人的体质,把握尺度,另外也不能药不对证,故在使用本小青龙汤必须把握几个要点,因为寒饮为阴邪,容易伤损阳气,若胸中阳气不温,使营卫之气运行涩滞,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的“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的“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的“水斑”。另外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凉。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也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的舌象。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象。
小青龙汤虽为治寒饮咳喘的有效方剂,但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出现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等副作用。“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就是服小青龙汤后原有或新出现的症脉。寸脉沉,尺脉微,为上焦饮邪伏留于肺,而下焦肾阳素虚,因寸脉主上,主肺,尺脉主下、主肾,故沉微脉为里气虚的脉象,证属饮盛里虚的表现。各人的体质不同,服用青龙汤很难把握尺度,另外支饮重证也不是一击即退,用辛热则伤阴,若体质虚弱,汗后损伤阴液,则有多唾,口燥的症状,多唾也为上焦寒饮将去之象;口燥,是痰湿中阻,津不上承,水饮停滞的表现。
“手足厥逆”,大散则伤阳,若体质虚弱,阳气受伤,下焦肾阳虚弱,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服温散药燥动下焦虚阳,并引发冲脉之气,使冲气夹虚阳一并上逆,则见气上冲胸咽。“手足痹”,是表气虚,血虚。“其面翕热如醉状”,是虚热上蒸。“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阴股为大腿内侧,若冲脉之气下降,还纳于下焦,下流阴股,此时虚阳上逆之象亦随之平息。若气冲发作,则水饮伴随上逆,故又出现小便难而眩冒。此证为虚弱体质,由于青龙汤的发汗,导致阴阳表里俱虚,寒热错杂的病证,因为气冲较重,故用此方通阴阳,治气冲,然后再行他法。
对于初学中医者,也许对于上面的两个名词不太理解,这里简单说一下,“气上冲”即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痈感,甚至气喘、咳逆。“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呈现神态木然,失去自控的状态。“面翕热如醉状”,颜面微热而泛红,其面色就如喝酒醉后的脸色,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是气上冲所致。
苓桂五味甘草汤具有敛气平冲的功效,是服小青龙汤后变证的处理方,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平冲降逆;茯苓淡渗利饮,引逆气下行;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使虚阳下归于肾。诸药合用,阳复饮化,逆气下行,虚阳还归,则冲逆平息。故唐宗海说:“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欬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总之,苓桂五味甘草汤是治疗支饮冲逆证的有效方,适用于水饮冲逆太过,气不能敛降。但在使用本方时,有几个要点要把握,主要是逆气上冲,气上冲时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像喝醉了酒一样。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有口燥感,咳痰清稀、小便难等。在临床上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更年期综合征、低血压等。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选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