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桂枝汤是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疲劳等,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以自汗出、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 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13)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外证未解,脉浮弱者。(4)病常自汗出者。(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34)病人烦热……脉浮虚者。(40)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0g。以水mL,煮取汤液mL,分~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汤液呈淡褐色,味辛、甜。气上冲、腹中痛、自汗、发热,脉浮弱者。体型消瘦,形容憔悴,面色苍白或*白,缺乏光泽;胸廓扁平,腹壁薄,腹直肌菲薄而紧张;嘴唇黯紫,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柔软,舌面湿润或干腻;脉多虚缓,轻取即得,重按无力中空,状如葱管,一般心率不快,但也有数者,但必定无力,多见于血压低,或心功能不全者;易出汗,尤以自汗为多;易心悸,易头昏晕厥,易饥饿,易有溃疡,易失眠、多梦,易疲劳、持久力差,对寒冷、疼痛敏感;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多见。体质的形成大多与大病、手术、化疗、过度用药、月经期、产后、大出血、创伤、剧烈运动、极度惊恐、寒冷、饥饿等因素相关。关于人群特征*煌前辈在《中医十大类方》里有详细描述,本文后附链接首先推荐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亦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辨病使用本方:(1)以出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如产后或术后的自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以发热、自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感冒发热、持续性发热、手术后吸收热等。(3)以对寒冷过敏、分泌物清稀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4)以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A)、过敏性紫癜、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亦用于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相关的消化道反应(A)。(5)以皮损不红、局部黯淡为表现的皮肤疾病,如痤疮、荨麻疹、湿疹、溃疡不愈合。(6)以心悸、头晕、脉弱为表现的疾病,如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心脏病、贫血等。附录:本书循证医学证据强度标准(1)腹痛便秘,本方倍白芍,名桂枝加芍药汤。()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15g,杏仁15g。(3)便秘腹痛,加大*10g。(4)自汗盗汗、*汗浮肿、小便不利者,加*芪15g。(5)汗多、食欲不振、脉沉迟者,加人参10g。(6)头晕、项背拘急或腹泻者,加葛根30g。(7)胸腹部的搏动感明显者,加龙骨15g,牡蛎15g。(8)荨麻疹,皮肤干燥者,合麻*汤。(1)服用桂枝汤后,一般要喝热粥,并要温覆取汗,避风保暖,饮食宜清淡。()肥胖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腻者,或吐血衄血、凝血机制障碍者,或心动过速者,当忌用或慎用。相关阅读: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 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讲解:承接第二条而详言太阳中风证治。阳浮阴弱,系指脉言,仲景脉法中“阴”“阳”,有时指上下尺寸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也有指浮沉而言,外为阳、内为阴。此处即指“外为阳,内为阴”,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之象,即为浮弱,脉虽浮出在外,但沉取软弱无力。弱脉与弦脉相对,如拧紧琴柱,琴弦紧张,上下端直,是为弦;若琴柱未紧,琴弦松弛,按之无力,是为弱。阳浮为发热之应,阴弱为汗出之应,脉证相应。啬啬恶寒,即因寒冷而蜷曲;淅淅恶风,淅淅原意为微风的声音,太阳中风一证,外界无风,但自觉总有微风袭来;翕翕发热,翕翕,合而不开之意,表证之热,弥漫全身。人身之皮肤,虽不自觉但其实有通透气息之性,表证时气不得旁达而壅逆于上,故鼻鸣干呕。治疗应用桂枝汤。《素问·评热病论》篇论述阴阳交一病时,提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此言饮食经胃消化后,吸收水谷精微,布及周身,变为养人之精气,之后而能为汗。又云:“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邪指外邪、病邪,气指精气。人之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以骨肉代言体表,意为精气与邪气在体表交争,即是太阳表证阶段,精气鼓动欲以汗祛邪外出,得汗之后,即说明精气胜,邪气解。“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精胜的前提是胃气旺盛,胃气旺盛则能食,故不再热,为人体功能完全胜利的一种结果;汗实为精气外溢,如果汗出而复热,则为邪气胜,人若不能饮食水谷,精气来源断绝,仅有病邪留于体内,那么人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于辛温发汗药桂枝和生姜。凡大汗之药,向上升发之力较强,例如大葱的升发之力强,易使人出大汗,麻*质轻,升发更强,可致大汗。脉象阳浮而阴弱,说明津液有所损伤,若再大汗,更伤其津。桂枝主要治疗气逆上冲(如治疗奔豚气),生姜主要用于呕逆,均有下达之性而升发力量不强,二味相和,虽可使人发汗,却并非大汗。古人食不离姜,桂枝辛微甘,挥发油有健胃之功,二者均可健胃降逆。同时配合纯甘补脾健胃之甘草、大枣,四药共用补益胃气,但又虑其甘温过汗,再伤津液,故加入不利发汗之芍药。芍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微寒”,以其苦制桂姜之辛,使辛散力量更弱。且酸甘化阴,长养阴液,一味药达到两方面的作用。桂枝汤既可发汗解热,又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肉。桂枝,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其皮中含量更大,故应用时不主张去皮,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三钱,三两即为九钱,而一煎为三付,每服药换算为现代用量为三钱(9g)(编者更主张1两等于现在的15.65g)。根据其煎服法,“以水七升”,从每服一升可以看出古时升的容积比较小,没有饭碗大,只相当于现在的一茶杯,应注意七升水为煎三付药所需(仝小林教授主张汉时1升相当于现在的00ml)。古人以烧柴之微火煎药,使药物成分缓慢析出而溶解于水中,现代使用煤气灶,其火势较猛,故可以稍稍多加些水,“服一升”就是喝一茶杯。服药后还要喝稀粥,喝粥的量要稍大于药量,以助药力,遍检全书,仅有桂枝汤服法言啜粥以补精气。虽有发汗药和热粥,但仍需多盖点被子。“一时许”,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就是微汗,遍身微微出汗方为 ,如果汗出如水流漓,则达不到治疗效果。配合方中甘温之药鼓舞胃气,正气与药力相合才足以祛邪,汗出而邪解。因汗出伤人津液,若一服药后,汗出病愈,就不要再继续吃了,假如 付药服后,未见汗出,就再继续服药。若病仍不解,则需缩短服药间隔,每两小时服药一次。如果病情较重,就要昼夜服药,4小时进行观察。若一剂药(三升)服后,症状未完全消退,还需再煎服用,可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时都应该注意忌口的。通过上条可以看出,桂枝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法,是祛邪而不伤人的。有人认为桂枝辛温大热,而在临床上当用而畏用是不对的。此说可上溯至清代陈修园时期,陈氏居处福建,南方之人畏用桂枝,后陈氏大胆应用,疗效非凡,世人皆效仿之,桂枝用至四钱、五钱之多。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讲解:后世医家有人不注重本条,往往认为桂枝汤只是散风邪之剂,仅用于中风证,这是错误的。本条补充上文,仲景示人不仅仅是太阳中风证可用桂枝汤,只要是太阳病,具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不必囿于是否为中风证,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这里就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精神。故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就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讲解:太阳病,法当发汗,若服下药,为误治,误治后变证多端。如果患者自己感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向胸口上冲,说明这时表证未解,还可依照前法服用桂枝汤。太阳病,机体要与外邪抗争,于上半身以发汗的形式将邪气驱除出去,抗争不利,则发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医者需助机体驱除外邪。机体正气由内向外,由下向上鼓动而出,此时若服泻下之剂,恰与机体正气运行方向相反。此时病机是否改变就在于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如人体机能强盛,不但未受下药之影响,反而更加激荡正气,给攻下之力以回击。如机能本弱,不能承受下药的打击,病邪因而内陷而不在于表,即是变证,则不能服用桂枝汤,当随证治之。汗、吐、下均为攻邪之法,皆可亡津液、亡血液,所以再经过这些方法治疗后,不可再以麻*汤发出大汗,而须以桂枝汤安中养液而解除疾病。大凡津液有所损伤之后仍有表证者,无论有汗无汗,须用桂枝汤。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讲解:本条举例补充上条。太阳病已发病三日,已用发汗正治之法,若未痊愈,还需服用桂枝汤。此时如未能继续服用桂枝汤,而采用吐、下、温针这类误治之法,邪不在表,变为坏病,就不能再服桂枝汤了。就需详审其脉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不仅包括使用何种误治逆治之法,还包括误治后疾病的转归变化:或津液亡失太过而为虚证;或邪气内陷,发为陷胸汤证或阳明证;或发为阴寒重证,变证百出。现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则用承气汤,谓之“随证治之”,此四字体现了贯穿全书的中医辨证论治精神,不可轻看。从这里也可看出,只要是呈现桂枝汤证者,就可以使用桂枝汤,不必一定是太阳中风证才可使用。16(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讲解:本条说明桂枝汤之医疗作用不是发汗,本为解肌而设,并论述桂枝汤禁忌证即表实证。中风证病邪较深,精气不足以祛邪,邪气趁汗出之虚而入于肌肉之内,桂枝汤安中养液,增强精气,使肌肉不虚,邪气不能安处于此,再经汗出,邪气定随汗而解,此理与特为发汗而制力大效专之麻*汤迥异。桂枝汤证脉象为阳浮而阴弱,轻取则浮,重取无力,若脉浮紧而有力,与充满气体之自行车车胎相类。说明血管内血液充斥,虽发热但精气过实,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汗之一出,诸证皆消。此时如果服桂枝汤增益体液,则犯《*帝内经》“实实”之戒。临床之中,当用桂枝汤时不可与麻*汤,当用麻*汤时亦不可用桂枝汤。(本段条文与上段合为一条,为便于说理,特分而论之)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讲解:本条以酒客病为例论述桂枝汤禁忌证——里热证。酒客,即病酒之人。饮酒无度之人易患酒病,症见大便不通而汗出,其人喜清凉而恶甘温。酒之为物,蕴湿蕴热,多服之后,酒力外蒸,亦见汗出,病位在里,桂枝汤虽可解热,但所解之热必是外热,若内热者服之,桂枝汤甘温之性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则有呕势。临床上,不能片面地一见汗出辄用桂枝汤,必须全面观察,确定是在太阳病这一前提下的发热汗出,方可使用桂枝汤。相关阅读:中医十大类方——桂枝汤第二节桂枝汤证(1、13)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手册》(第4版)
作者/*煌。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喜欢*煌老师的著作欢迎购买正版图书
I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