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微结纯阴结,是什么意思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条所述的头汗出,是上焦有水饮的一种典型表现。与栀子豉汤及其他几篇描述发黄的条文一样,这一症状均出现头汗出的现象。同样,大陷胸汤中也有“但头汗出”的描述,其机制都是水饮积聚在上焦,由于水饮具有向上的蒸腾作用,因此仅见头部出汗,而身体的中部以下却无汗可出。在中医理论中,上焦、中焦、下焦是人体三个重要的部位,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水饮,都可能导致手足厥冷的现象。上焦是心肺所在之处,也是人体阳气宣展至体表的通道。当水饮停留于上焦时,它会阻碍阳气的正常宣发,从而引发微恶寒的症状。此外,条文中所提到的“心下满,口不欲食”,则是胃气不和的表现。胃气不和可能是由于胃的阳气不足,也可能是胃中缺乏津液所致。柴胡作为一种中药,具有疏通上焦、调和胃气的功效,能够使上焦得以通畅,津液得以下行,从而恢复食欲。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中医在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之处。阳微结的阴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阴三阳,亦非寒证热证的阴阳。这里的阳,特指上焦,当水饮在上焦轻微停聚,尚未形成严重病状时,便称之为阳微结。治疗之法,便是以小柴胡汤调和之。然而,若上焦水饮结聚严重,则称之为结胸,其病性更为纯粹,治法亦需用大陷胸汤以攻逐水饮。小柴胡汤与结胸病,虽病位病性有所类似,但治法迥异。因上焦津液不能下行至下焦,导致下焦津液匮乏,大便因而硬结。脉细,是因为津液部分化为水饮,致使血脉中津液不足。而微恶寒之症,既可能是表证,亦可能是水饮停聚上焦所致的外在表现。阳微结之后,又提及纯阴结。纯阴结,应是指津液在下焦停聚,导致大便不通。若津液在下焦停聚,则外证表现可能并不明显。患者脉沉紧,伴有汗出,需与第条所述之症相鉴别。少阴病若脉阴阳俱紧而出汗,那是阳气将亡之兆,阳气浮越于外,汗出或不仅限于头部。而此处脉沉紧,头部汗出,乃因上焦有水饮,导致津液不能下行,故头部汗出。此时应施用小柴胡汤,使上焦得以通畅,津液能够下行。这样,胃气得和,大便自然通畅;同时,上焦水饮得以气化,汗出而解。因此,第条与第条可相互参照,共同揭示阴阳结病的奥秘。

#深度好文计划#在中医的经典理论中,第条描述了水饮在上焦,导致手足逆冷的病理状态,其症状与茯苓甘草汤的治疗范畴相类似。恶寒症状的出现,表明病邪已触及体表,故有表证之称。而大便硬则反映了病邪已深入里层,因此称之为有里。这种情况下,病邪既涉及表,又深入里,故称为表复有里。头汗出的现象,提示病位在阳位。然而,这种出汗仅限于头部,其他部位并无汗意,这与阳明和太阳经的出汗特点不符,因此可排除。结合其他症状,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少阳经的病变,故称之为阳微。大便硬并非阳明经特有的症状,而是由于上焦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下达所致。对于阴微结的情况,可能是桂枝加芍药汤系列方剂的治疗范畴。而纯阴结则属于三物备急丸证的范畴。在三物备急丸证中,也会出现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症状,与阳微结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尽管两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对于纯阴结的情况,我们需要应用巴豆来通下。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平时容易便秘、腹痛,吃了冷的东西之后,肚子里冰凉冰凉的,却在冒着冷汗。这就是纯阴结的典型表现,需要使用三物备急丸来治疗。通过通下之法,可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缓解病痛。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当病人出现头部出汗、轻微恶寒、手足冰冷、心下部满闷、口中不欲食、大便坚硬等症状时,这很可能是太阳中风与阳明中寒并存的情况。而脉沉紧并伴有头部出汗,则提示阳明中寒的可能性,而非少阴亡阳。在这里,“阳微”指的是汗出的症状,“结”则是指大便坚硬。当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时,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解表,此时桂枝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那么,第条所提到的“不了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可能需要我们参考第10条的内容。第10条提到,患有风邪的病人,在表邪解除后,有时会出现一种“不了了”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病情并未完全恢复,但会在十二日之内自然痊愈。因此,第条的意思可能是,在服用小柴胡汤后,病人可能会出汗而病情有所缓解,或者只是部分地解除了表邪,病情并未完全恢复。然而,当大便通畅时,意味着表里都得到了调和,病情才能真正痊愈。这里提到的少阴,可能与第条所描述的少阴相似。第条提到,当病人脉象阴阳俱紧,反而出现汗出时,这是亡阳的表现,属于少阴病。此类病人常常会出现咽痛、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614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