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与食疗食物不仅提供能量、维持生命,还能治疗疾病,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其自身气味可以改变人体代谢状态,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纠正寒温气血偏颇,这也是运用中药治病的机理。用“气味”特点治病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这是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理论,经过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发展,逐渐成为一套完备的健康养生理论,指导着日常起居和食物搭配,如用姜汤驱寒、红糖补虚、花椒茴香调味,皆是药食结合的结果。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药食气味的功能属性决定着其用途,古代医者组方选药以此为基础,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乌头汤、瓜蒂散就是典型的以气味组方代表,以此“散风寒、调营卫、通肠腑、祛寒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食物的气味属性进行搭配服用,亦可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辛味有发散、行气血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辛辣的味道容易引起体内和皮肤的灼热感,反射性地提高体温和血压,同时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因此,辛味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气血阻滞之僵硬疼痛,常见的辛味食物有葱姜、韭菜、芫荽等。甘味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用以治疗身体虚弱、缓解疼痛、中毒解救,常见甘味食物有糖、蜂蜜、大枣等。酸味有收敛固涩、健脾开胃作用,可治疗体虚多汗、咳嗽、久泻、遗尿遗精、崩漏白带不止、食欲不振,常见酸类食物有乌梅、山楂、柠檬、木瓜、醋等;苦味可清热、燥湿、泻实等,大都具有广谱杭菌、抗病毒、消炎的作用,可治疗火热牙痛、鼻衄、湿证、呕吐恶心、便秘、阴虚火旺,常见苦味食物有杏仁、苦瓜、茶叶等。咸味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疗大便燥结、痰核、淋巴结核、痞块,常见咸类食物有海参、海带、食盐等。淡味能渗利,可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常见淡味食物如冬瓜、萝卜、白菜等。在实际应用中,要明晰食物之气味,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不能将食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对于复杂性症状,根据其特点综合搭配相应气味的食物,做到主次分明。王伟涛,陈正光-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