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之《伤寒论》,常被尊称为旷世之作。在于其集理、法、方、药于一身,更在于仲景之方小而精焊,配伍精当,下面仅以甘草干姜汤为例,浅析仲景之心。甘草干姜汤方剂功效在于复阳气。
处方用药(1)甘草(炙)4两(12g),干姜(炮)2两(6g)。
(2)伤寒论: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古方一两有考证为今方三分之一两
随证加减用药若胃寒明显者,加附子、肉桂,以温暖阳气;
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
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莲子肉,以健脾止泻等。
方剂主治
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现用于胃脘痛、吐酸、肠鸣腹泄、胸背彻痛、眩晕、喘咳等。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
方剂出处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伤寒因误治伤阳,引起四肢厥逆,烦躁、吐逆。
《金匮要略》中记载: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用于治虚寒型肺痿病。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所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现在阳气不足,所以尿和汗必然都是量多而清稀的,其中病人也可不表现为小便量多而表现小便频数,这都是下焦阳不摄阴的表现。汗多尿多,自然体内的阴津就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及心神,所以见心烦,此处并不是阳气郁遏太重引起的热扰心神。
关于脚挛急的解释,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阴虚不能够濡养筋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焦脾阳不足,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的津液不足,阳明主四肢,故脚挛急。
在《伤寒心悟》中说:“甘草之量大于干姜,旨在复脾胃之阳”。
《聂氏伤寒学》中说:“甘倍于辛,在于急复中焦之阳,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脚温”。
从以上对两味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仲景大量用甘草,旨在温补中焦阳气,而用干姜的目的在于散其脾胃寒邪兼以止呕。本方证重在脾阳不足,继而生寒不能温煦。故应以补阳为主,散寒为辅。此其一也。
其二,本方证不只为脾阳虚,也有脾胃之阴液损伤之证。切不可以用大量的辛味药散其寒邪而更伤阴液。这也是不用附子的主要原因。干姜之辛热之性虽不及附子,但仍为辛燥之品,恐有伤阴之弊,故不可大量用之,且用大量甘草更护阴液。其三,甘草甘缓。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