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国粹彰显膏方魅力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上,为一种真菌,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已经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的记载。曾经有研究者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历代的中医方子里,用的最多的一味中药就是茯苓。茯苓性味平和,药食两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饼等,都是很有名的地方小食。我们常讲,松柏延年,松树四季常青,本来就可以聚四时之气,而且松子、松仁都是很好的安神药物。茯苓寄生在松树上得松树的收敛之气,松木四季不老,因此茯苓也可以四季常生,从而成就自己的物性,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季神药”的原因之一。据说,药农寻找茯苓有个经验:下雨过后,地面都很湿润,但是有茯苓的地方往往会比较干燥也不容易长草。为什么?据说,松树之所以能够抵御寒冷,四季常青,那是因为松树体内的阳气足。松树的树干被砍伐后,阳气失去上行的去路,郁阻在根部。这团阳气会大量吸收附近的阴气、阴津。所以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得快,甚至不长草。茯苓为利水渗湿的要药。举凡水肿、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者,皆可用其下行渗利之性加以调治。仔细观察茯苓也可以发现,自然中的茯苓都是粉质的,并且非常细腻,分子小密度细,这种物性,吸水能力很强。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但是如果体内的水泛滥,阳气就出不来,人就容易得病,这时候,茯苓就可以把人体多余、不需要的、乱窜之水吸走,改变人体水的循环。中医很多时候都是在治水,把水道调好了,对于人来说也就通透自在了。在古代的文献中,“茯”字可以没有草字头,直接写作“潜伏”的“伏”,“苓”写作灵活的灵,因为古人认为松是很有灵气的,松树死亡后这个松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伏灵。因此茯苓还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心神不宁,一般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对于心神不宁者,茯苓虚实都适用,可以和补心气、养心血的药共用以治疗虚证,而对于实证,比如说瘀血郁阻、痰浊、痰湿、痰饮等侵扰心神,茯苓也可以用,因为其本身不影响祛邪。红楼梦第六十回讲茯苓霜“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这里用到的就是茯苓的另一个功效——健脾。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禀土气至厚,故能培补脾土,健脾益气。相比起白术、苍术等药味来说,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强,但茯苓又是治疗脾虚证的一个很常用的辅助药,为什么呢?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是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容易生湿,也就是说脾虚的同时往往有湿浊内生,这个时候既要补虚,又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就是比较适合的辅助药味,可以用来配合诸如人参、山药、黄芪、党参等补脾气的药。名方简介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常用茯苓治水不归位引起的病症。比如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加上茯苓。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还有,“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皆可治之。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张仲景用其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致。同时这个方子对于晕车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推荐粥谱茯苓薏米粥材料:茯苓15克,薏米50克制法:可打成粉入粥功效:具有清热祛湿健脾养胃的功效,针对很多人日常没有感冒,却老觉得咳嗽有痰,还有就是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都可以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湿。⊙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建议您:花1秒给朋友看看,也让大家和你一同受益!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对疾病的先知认识更是奇妙无穷。运气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具体阐述,并用古代的天干地支作为说理的工具。“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历史上的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学派都是根据当时的五运六气遣方组药成就一代名医。年辛丑年,为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上半年气候湿气主事;下半年气候寒气主事。
本人经十余年苦心钻研运用整体观念结合运气学说采用膏方制剂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疑难杂症取得非凡疗效。特别对于各种肿瘤癌症病前预防,病后(术后)康复具有独到之处。
膏方体积小、含药量高、口味润滑、便于服用,一人一方,一人一料,特色明显,疗效肯定。
弘扬中医国粹彰显膏方魅力
屯留麟绛镇西河北第二卫生所
行车路线:公交7路、路、路、路屯留至余吾方向化肥厂路口下车(国道与建设北路交叉口)向北米路西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