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这一条是个大段,比较长,涉及到四个方子,都是千古名方,药简力专,用好了,都有非常神奇的力量。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伤寒,感受了风寒。脉浮,说明病位在表。自汗出,小便数,这说明人体两个水液渠道都在大量损失津液。人体的水液循环是有通道的,大致是从中焦脾胃将水液气化,上腾于肺部和体表。上焦的肺和皮肤,就好像是天空,天空是非常寒冷的。就好像坐飞机,越高的上空,越冷,可以零下几十度。所以气化的水液到了上焦,就会遇冷凝结为水,进入到三焦网膜系统,下行到肾和膀胱,从小便排出。在这个水液循环过程中,人体会把有用的水液吸收利用,废水则会沿着通道最终由小便排出。现在自汗出,小便又数,两个渠道都在损失津液。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津液亏虚的多了,人体就会出问题。津液是人体能量的一部分,一种存在形式,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人的一切活动和正常生理状态,都需要能量,也就是气血津液来维持。哪里津液缺少,哪里就会出现问题。轻则不舒服,重则形成可以明显看到或感受到的病灶。心烦,在这里不是热的心烦,而是津液虚的虚烦。心脏通过这种心烦的反应,来争夺气血津液。就好像心悸一样,也是人体在自救,通过心悸这种反应去紧急调集津液,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微恶寒。津液亏虚了,不能维持体表的卫气来保护人体了,就好像少了一层保护膜,所以人会感觉冷。这是能量不足的表现。脚挛急。挛急,就是肌肉紧张或抽动。这同样是津液亏虚的表现。前面说了,哪里津液不够,哪里就会出问题。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很多医生看到恶寒,出汗,第一时间会想到桂枝汤,但前面我们讲了很多不能用桂枝汤的情形,比如有内热,比如内有停水等。在这里,除了恶寒,自汗出,还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些症状,这就不是单纯的桂枝汤证了,已经有病陷于里,陷于阴证的可能,再单纯的用桂枝汤就不合适了。所以这里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现在是没有表证了么?也不完全,还是有一定的表证的,比如恶寒,汗出,这还是指向表证的,只是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有点微陷于阴证,能量已经比单纯的桂枝汤证亏虚的更多了。我们说过,能量不足时,也就是陷于阴证或者快要陷于阴证时,以建立能量为先。为什么要先建立能量?因为打仗是要养兵的。欲攻其表,就是因为表有邪,想要去攻打它,但你得有兵力啊,如果能量不足,兵力不够,当然就得先养出来点兵再说。人体的兵是什么?就是能量,气血,津液。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所以我们说,中医是教人如何不生病的学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想要不生病,很简单,把自己气血养足就行了,百病不侵。根本不用去打这疫苗那疫苗。正气足,不打疫苗照样百病不侵。正气不足,很可能就不允许打疫苗,因为身体受不了,就算能打,也不能完全保证不得病。说到底,还得看正邪二气谁强谁弱。得之便厥此时能量亏的比较多了,因为又汗出,又小便数,以致于造成脚都挛急了,这个时候再攻其表,更发其汗,这是误治,就会厥逆。厥逆和四逆还不太一样。厥逆较轻,也就是手脚冰凉。四逆汤证里的四逆,是从手冷到肘关节,从脚冷到膝盖,比手脚冰凉严重得多。这里得之便厥,就是津液虚弱造成的手脚冰凉。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不光手脚冰凉,还有可能咽中干。咽喉也在表证的区域,当人体气血津液不足时,因为要保里,就只能先减少对表的气血供应,所以这里咽中开始感觉干,是津液不足以滋润咽喉了。烦躁,是比心烦更严重的虚烦。津液干枯了,人就会烦躁,浑身不舒服。比如有的人感觉心烦,烦躁,哪哪都不舒服,医院检查,但机器检查完,说没有病,好好的。其实有时候就是津液虚的问题,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没办法完全运转,人就感觉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哪不舒服。这个时候让中医来看,就能发现问题。在西医那里可能叫亚健康,在中医这里其实就是生病了。吐逆,同样是津液虚造成的问题。脾胃里气血津液不够了,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不能受纳水谷,就会吃了不消化,吐逆出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里说的复其阳,阳就是指着气血津液说的。在伤寒中,阳指的就是津液,比如亡阳故也,说的就是津液亡了。甘草干姜汤,只有两味药,但能很好的建立能量。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甘草,建中补津液,炙过以后,倪海厦老师说可以强心阳。也就是炙甘草不但能建中补津液,还能增强心脏功能。干姜,去掉了生姜里的水份,温阳的功效更大,可以温中散寒,中焦温煦,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可以更好的生化气血。生姜和干姜有区别。生姜因为含水份,更偏向于胃,胃为腑,为阳,生姜里的水份可以理解为阴,胃是喜润而恶燥的。干姜,因为去掉了水份,阴没有了,阳更多,更偏向于脾和肺,脾和肺为脏,为阴。脾是喜燥而恶湿的,所以干姜更能入脾。同时也能入肺,温肺化痰止咳。炙甘草和干姜,目的就是建中补津液,强化中焦的气血生化力量,有了能量,人体自己该干嘛干嘛,哪里不足补哪里,各种津液虚的症状自己就会消失。不要小看甘草干姜汤,虽然只有两味药,但能干的事很多。在新冠疫情中,甘草干姜汤被作为预防新冠的预防方,中央台专门作了采访和报道。为何能预防新冠?道理还是帮助人体强化中焦,建立能量,有了气血能量,自然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管你是新冠病毒还是什么病毒,统统会被人体的正气所消灭,也不怕你变异,比疫苗强太多了。你说中医伟大不伟大,非常伟大。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如果手脚冰凉好了,手也热了,脚也热了,但是其脚还是不能伸,这说明脚部的筋还是缺少津液。为什么还会缺少津液呢,明明手和脚都热了,说明气血津液肯定是通过去了,才会热起来。这其实也好理解,气血津液虽然过去了,热了起来,这说明阳气,也就是热量是过去了,但阳可以即有,阴却不能速生。就好像你想要释放热能,把柴火或者汽油点着就行了,热量马上可以释放出来,但想要生成木柴和石油,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生成的。我们知道,地球上存量的石油,都是经过了亿万年的时间才形成的。人体内的阴,或者说燃料也是这样,是需要一个生化过程的。我们用甘草干姜汤可以帮助脾胃运转起来,把机器开动,去生成津液,热量可以快速的传达到四肢,但同时要把四肢这些远端的燃料也补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就好像病人久病初愈,都是有一个恢复期的,哪怕是好了,也要一点一点养,不能病刚好,就去剧烈运动。这个时候脚还不能伸,就是远端的津液刚刚恢复,热量过去了,温热了起来,但燃料还不能马上补足。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我们前面说过,桂枝是阳化气,白芍是阴成形。白芍是阴药,是负责阴成形的。也就是可以让能量从热能这种释放的阳的状态,转化为燃料储存起来的阴的状态。就好像质能方程一样,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质量。倪海厦老师说,桂枝主动脉,白芍主静脉。桂枝可以加强心脏的搏动,让动脉更好的扩张血液出去。白芍可以加强静脉的回流,让静脉血液更好的循环回心脏。倪师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腿部静脉曲张的案例。白芍和炙甘草都要重用到30-40克左右。有时候如果是阴证,还要加上炮附子。白芍可以加快静脉回流,有酸收的功效,可以加快腿部静脉回流到心脏,炙甘草我们前面说过,炙过以后可以强心阳,自然能加快动脉循环。再加上炮附子,可以把静脉曲张的阴寒之血给化开,有了阳热,流不动的阴血瘀堵自然就化开了。就好像冬天河流结冰,水自然流不动,有了太阳,化开以后,河流自然就能流动了。在这里用芍药甘草汤治脚不能伸,也有加快静脉回流的意思。因为前面是缺津液,腿部的气血津液因为缺少,循环不好,有的僵死瘀堵了,现在要把这部分坏掉的陈旧的气血津液给换掉,怎么换掉?让他通过静脉回收到心脏,有了心脏这颗太阳的热能,自然就把瘀血给化开,能用的再次利用,没用的通过循环就代谢掉了。腿部循环畅通了,自然就能屈伸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如果病情传变入里,造成胃气不和,同时有谵语,也就是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情况,这往往表明有阳明证了。医圣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指的就是胃中有实邪了,被堵着了。现在阳明病往往指的是里热证,其实只要是胃中有实,哪怕是寒证,也可以叫阳明病,比如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方之。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是一味热药。可见只要是胃中有实,都可以称为阳明病,并不一定单指里热证的胃家实。不管是里热的胃家实,还是里寒的胃家实,只要胃中有实,都有可能谵语。我们前面说过,人体只要哪里堵着了,形成实了,都会牵制大量的能量,胃中实,牵制了气血津液,那么脑部津液自然会少,少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通过谵语这种形式来抢夺气血津液。当然一般谵语发生在阳热证的情况下更多,因为阳热证,人体更加亢奋,消耗能量更多,而阴证一般衰沉,能量都是省着用,不会急剧的消耗。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这个时候说少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在大黄甘草汤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味芒硝。大黄甘草汤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在《金匮要略》里有。《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穀,调中化食,安和五臟。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有走窜而寒凉的香气。既然是根茎,又苦寒,自然药力是下行的。从本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既可以下瘀血,破气滞,又能除留饮,下宿食,可以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用途非常广泛。现在往往把大黄理解为泻下药,通便的药,这就把大黄的用途大大缩减了。在很多肿瘤疾病中,大黄都是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的,因为它善于破各种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推陈出新。推陈者,以将军之力,除其害,得其利。凡体内热结实滞、瘀血不通、寒湿阳郁、食积痰饮、癥瘕积聚之实者,大黄皆可迅速推之无虞。仲景经方早为我们做了示范,如桃核承气、抵当、下瘀血汤之对血滞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鳖甲煎丸之除血闭寒热者。大黄蛰虫丸、大黄牡丹之破积聚者。大陷胸、已椒苈黄、大黄甘遂汤、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祛留饮者。厚朴七物、厚朴三物、厚朴大黄汤之推宿食者,皆能体现大黄推陈之功。实会牵制能量,把实破除,谓之推陈。只有把陈旧破费掉的垃圾给清理出去,新鲜的气血能量才能循环过来,人体才能正常运转,可见推陈之功不可小觑。有时候人体不是没有能量,而是被实给牵制住了,这个时候必须要推陈破实。大黄被称为将军,可见其峻猛。这个时候加上一味炙甘草,不但能建中补津液,以防大黄伤胃,而且甘草还有缓和之性,可以使大黄峻猛之力稍稍缓和。如果不加甘草,大黄的峻猛之力就迅速从胃下降到小肠和大肠,但此时是胃气不和,还没有到热结燥矢的阶段,要让大黄的涤荡之力多作用于胃多一些,作用于小肠和大肠少一些,所以要加甘草。我们看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和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都没有加甘草,就是因为要让大黄的涤荡之力更多的作用于小肠和大肠,而不是胃,所以没有加甘草,因为不需要缓和大黄的峻下之力。芒硝,可以软坚散结,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它可以化七十二种石。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等,都有用到芒硝的机会。连石头都能化开,更不要说宿食和燥矢。体内的实,不管是宿食,燥矢或是结石,用芒硝把它们给切开,化开,会更好推动。就好像一块大石头你推不动,把大石头切成一块一块的小石头,你就能推动了。芒硝就是起到切石头的作用。切开以后,大黄就能更好的把他们给推出去。在这里说少与调胃承气汤,少少温服之,因为人已经津液虚了,不能大下,但同时又有实,必须得除掉,所以少与之,少喝几口,感觉一下药力,药力不够了,就再喝一些,中病即止。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如果津液都虚了,还重发其汗,又复加烧针,不用想,肯定津液更虚了,这个时候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况,也就是到了阴证,而且气血已经非常虚了,冷到膝盖和手肘了,就要用到四逆汤了。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四逆汤中,附子是生用。生附子和炮附子是不太一样的。生附子毒性更大,药力更强,善温里寒。炮附子经过炮制,毒性大大降低,不用先煎一小时,也基本没有什么毒性,善温表寒。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桂枝汤里加附子,可以止虚汗。生附子要煎一小时以上,把它的毒性降低,沉降下来,我们喝的时候是喝汤药,不是喝药渣,所以煎煮一小时后,毒性大大降低,但肯定还有毒性,无毒不能称为药,也没办法治病。只要用对了,他人之毒药,就是病患之神药。以偏纠偏,本是此理。甘草干姜,前面讲了,可以建中补津液,不太严重的阴证可以用到。稍微严重的阴证,比如四逆汤证,再加一味生附子,回阳救逆,非它不行。现在药店里基本买不到生附子,都是炮制过的,而且现在的炮制方法,已经把附子给炮制的基本没有药性了,但因为不是古法炮制,却大大增加了炮制时所用化学药剂的毒性。说附子有毒,说半夏有毒,说细辛有毒。这些药用对了,都可以救人于顷刻,现在不仅不让用,还把它们给炮制的基本没有药性。视他们的救人药力于不顾,同时又对炮制过程中大大增加的化学药剂的毒性视而不见,去掉了救人的毒,又加了一层害人的毒,中国老祖宗用了上千年的药,沦落至此,这就是中医文化的沦亡,何其悲哉。守一同道

为中医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23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