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约在冬季”是多么的浪漫?然而,有一种高频率发作的疾病,也“大约在冬季”肆无忌惮地对人们的健康进行攻击。而这种疾病并不是别的,而是令人不爽的咳嗽。咳嗽与打嗝都是属于气机上逆导致的问题,只不过打嗝并没有咳嗽那么难治。也许有人会说,咳嗽很难治吗?这个还真不能武断地下定论,咳嗽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疾病,如果病根比较浅,治疗并不难,可能一杯中药就可以搞定,但如果病根比较深,要将咳嗽病根“斩草除根”,真是“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咳嗽这种疾病,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医者对它有过深入研究。在中国古代 部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不少止咳药。说明对付咳嗽这种疾病的有效方药,从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的演化,很多中药的资源也发生变化,所以对付咳嗽的中药也越来越多,但是咳嗽的病情也越来越复杂。可以说,咳嗽是看着很简单,实则很深奥的一种疾病,要想真正搞定它,即便不要费你“九牛二虎之力”,那也得折腾一番。在一千八百年前,东汉医者张仲景先生,对于咳嗽的调理其实是很有经验的。比如说被誉为“万方 ”的麻*汤,其实就是一剂很好的止咳平喘良药。也许有人会说,麻*汤什么时候可以止咳了?为什么《伤寒论》里没有直接说?的确,《伤寒论》中近十条麻*汤方证条文中无一条说麻*汤可以止咳,倒是说了“无汗而喘”“喘而胸满”,所以也很少有医家用麻*汤来治疗咳嗽之证。但是,不得不说的是,麻*汤还真能止咳平喘,而且用对症了,效果 。我们先来看看麻*汤原方,据《伤寒论》记载,麻*汤由“麻*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等四味药组成。煎服方法是,将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煮取麻*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其他将息法同桂枝汤。总体来看,麻*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剂,临床上也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似乎真的麻*汤与止咳无关,而后世医家常用止咳方剂中,射干麻*汤、厚朴麻*汤似乎更常用到止咳领域。实际上,麻*汤止咳平喘确有良效,不过需要小剂量。一般来说,经方中所用的剂量,一两约等于现代的15克,按照麻*汤原方剂量,麻*三两就是45克了,桂枝二两就是30克了,甘草一两就是15克,杏仁七十枚约等于30克,很显然这个剂量很大,但如果把它同比例缩小五分之一,也就是麻*9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再进行加减化裁,用于止咳平喘是效果很好的。麻*汤在临床运用中该如何加减?如果兼有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重的,可以去掉桂枝,加上紫苏子、半夏等中药化痰止咳平喘;如果是鼻塞流涕比较重的,可以加苍耳子、辛夷等中药来宣通鼻窍;如果夹有湿邪,而出现骨节酸疼,可以加苍术、薏苡仁等中药来祛风除湿;如果兼有里热烦躁、口干,可以加石膏、*芩等中药来清泻郁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麻*汤虽为仲景爱用之方,也是君臣佐使十分精妙的经方,但由于后世医家常常畏惧麻*、桂枝,所以麻*汤即便贵为“万方 ”,但也依然被束之高阁,变成了“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高冷经方。然而,麻*汤中除桂枝之外,其余三药均可止咳。比如麻*,《神农本草经》记载它可以“止咳逆上气”,《滇南本草》记载它适合“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杏仁,《神农本草经》记载它“主咳逆上气雷鸣”,《药性论》记载它“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滇南本草》记载它“止咳嗽,消痰润肺”;而甘草,《名医别录》记载它主“伤脏咳嗽”,《药品化义》记载,甘草炙用可以调理“寒热咳嗽”。所以说,麻*汤用来止咳平喘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麻*汤为辛温发汗的峻剂,所以《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都是禁用麻*汤的。而且麻*汤虽然药味少,但是发汗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汗出过多伤人正气。正如清代名医柯韵伯所说,麻*汤“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所以,此方虽好,但不可“贪杯”哟!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