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二章第23条

白颠初期的表现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5006.html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3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外感风寒湿邪,持续八九天未解,寒湿之邪痹阻气血运行而见身体疼痛,甚至不能自行翻身。“不呕”是提示邪气未传入少阳,“不渴”是提示邪气尚未传入阳明,脉浮主病仍在表,脉涩主气血运行不畅,虚主阳气不足,脉证符合,治疗选择桂枝附子汤,温阳解表兼以化湿。

如果病人大便秘结,小便通利,说明并非津液不足所致大便硬,也无阳明腑实证的其他表现,应该湿邪困脾,脾失健运之职,水湿内停,所以加白术以健脾利水。风湿在表,里湿内生,治疗当以利湿为主,若再用桂枝发汗,脾气受损,则里湿难除。

第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在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抟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硬,乃风燥湿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着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也。

程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抟于营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硬,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乎内,故加之。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腑者,因风湿持之也。所现外证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证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条头一症系风寒兼湿,第二症系单寒兼湿,然俱在太阳经表,而不干脏腑者也。身体,指躯壳而言。烦疼为热,因以风为阳热,寒湿二邪,又俱能化热故也。阳主健用,湿主沉滞,阳虚而湿邪中之,沉滞而失其健用,故不能转侧也。不呕者,内无寒也。不渴者,里无热也。盖谓伤寒至八九日,已过六七日自愈之期,即宜见表邪入里之侯,乃外不见解,里不见传,加之脉浮为在表,浮而且虚,则虚从浮断,是为表无阳气。更兼涩脉,涩为湿诊,明系表阳虚微,不能送邪出表,以致湿与风寒相搏,故日久不解,而亦不传也。是则表阳虚微,为病之本,风寒与湿,为病之标。故君附子至三枚者,一以温阳,一以散寒,一以驱湿也。加于桂枝汤中者,桂枝行营卫之气,风从汗解,而寒湿亦与之俱去矣。独去芍药者,以病在经表,不欲其酸敛也。下文三句、紧顶“伤寒八九日”六句,犹言前症具而脉既如此之人,若大便坚硬,又为寒燥津液,如水冻冰之象,《辨脉》所谓阴结者是也。小便自利,为肺与小肠气微而不能提守之应。桂枝行津泄气,故去之。白术苦温能滋脾胃肌肉之阳液以消客湿,故加之。冒者,躯壳浮虚散大之能,详《伤寒注》。减诸药于前方之半者,前方注意在汗,犹之以风雨解潮湿,利于疏爽,故大其制;此方注意在温,犹之以旭日解寒湿,义取熏蒸,故半其制耳。

清·*元御《金匮悬解》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此条见太阳篇,说解详《伤寒发微》。于「不呕不渴」及「大便坚,小便自利」二证,辨析至为明了,兹特举其未备者言之。桂枝附子汤,为阳旦汤变方,而要有差别。阳旦之证,表阳盛而营血未为湿困,故加桂以助芍药之泄营,此证脉见浮虚而濇。表阳已虚,营血先为湿困,故但加熟附以温里,以营虚不可泄,而去疏泄营气之芍药。阳旦所以用生附者,所以助里阳而泄在表之水气也。此用熟附三枚者,所以助表阳而化其湿也。彼为表实,此为表虚也。顾同一「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之证,何以大便燥小便自利者,便须加白术而去桂枝,加术为去湿也。大便坚小便自利,似里已无湿,而反加白术;身烦疼不能自转侧,似寒湿独留于肌腠,而反去解肌之桂枝,此大可疑也。不知不呕不渴,则大便之坚直可决为非少阳阳明燥化。小便自利,则以阳气不行于表,三焦水道以无所统摄而下趋也。盖此证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温肾。湿痹肌肉,故加白术以扶脾。但使术、附之力,从皮中运行肌表,然后寒湿得从汗解,津液从汗后还入胃中,肠中乃渐见润泽,大便之坚固,当以不治治之。

附:服白术附子汤后见象解。

商书云:「若药勿瞑眩,厥疾弗瘳。」旨哉言乎!篇中大剂每分温三服,独于白术附子汤后,详言一服觉身痹。痹者,麻木之谓。凡服附子后,不独身麻,即口中额上俱麻,否则药未中病,即为无效。予当亲验之。继之曰:「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水气未得除故耳。」夫所谓冒者,如中酒之人,欲呕状,其人头晕眼花,愦愦无可奈何,良久朦朦睡去,固已渍然汗出而解矣。此亦余所亲见,独怪今之病家,一见麻木昏晕,便十分悔恨,质之他医,又从而痛诋之。即病者已愈,亦称冒险,吾不知其是何居心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伤寒未解,重感风湿之邪也。伤寒八九日,肌表已虚,外邪易袭,重感风湿,营卫不和,故身体疼烦,阳虚不能轻跷,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者,里无病而证在表。脉见浮虚涩者,因先发汗而伤阳气,重袭风湿,痹着三阳,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和营卫而去表风,加附子行阳逐湿,以开风湿之痹。若中虚邪陷,逼迫津液,偏渗前阴,不润肠间,则大便坚,小便自利,所以去走表之桂枝,加白术安中而生营血津液,滋润肠间之燥耳。

论曰: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谓邪之繁也,病之盛也。《金匮》更拈风湿二邪合病,诚补《内经》之未发。盖风伤于卫,湿伤于营,营卫两伤,在表则一身尽疼、发热,内连阳明肌肉,日晡则剧,若流关节,风湿相合而为历节矣。然风湿一证,须分湿多风少,无汗而为表实;风多湿少,脉浮身重,汗出而为表虚。以麻*杏仁薏苡甘草汤通阳燥湿,而治表实。防己*芪汤,固腠散邪而治表虚,此乃表证虚实之常也。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痛剧,汗出短气,乃湿阴邪盛,内外阳虚,与前常法不同,以甘草附子汤固护真阳而防阳脱。更有伤寒表未全解,重感风湿,亦因阳微气弱,营卫不充,故以桂枝附子汤行阳胜湿,调中而祛表邪,此与内外阳虚,又不同矣。然风湿发汗,与伤寒发汗亦殊,风性轻扬,湿邪黏滞,但欲微汗则除,不然风去湿存,病变增剧。仲景欲人以营卫阴阳,表里虚实处方,但以四方为立方之法则可,不可以为治风湿之常技也。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伤寒至于八九目,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著,故不能自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恶而自解矣。

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风湿兼阳虚的证治。外感风寒湿邪,八九日不解,邪仍在表,故脉浮;其人不呕不渴,反映邪未传少阳、阳明而未入里,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如留于肌表,风湿邪胜,表阳复虚,故脉浮而按之虚,湿盛着痹气血不利,故脉又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留关节之候。

治宜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以散寒湿,方中桂枝散风寒,温通经络,温化湿邪;附子温阳化湿,温经通痹;生姜散风寒湿邪;甘草、大枣补脾胃,而调和营卫。

服桂枝附子汤后,阳气通达,气化已行,湿邪减少,故见大便已实,小便通利,宜用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而成,以奏温经复阳,行化表湿之功。

服白术附子汤 服时,可出现周身如痹,反映药力已行,再服,以至三服都尽,其人头目如冒而似眩瞑,不用责怪,这是附子与白术的药力逐除水湿之邪未尽的表现。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那么伤寒八九日啊,他搁个伤寒干什么?那么这开始他是没有汗的,这个外形啊类似伤寒,而这伤寒八九日是寒传里的,可是风湿呀,湿中带表他不传,这个病呢一开始尤其这个急性这个期间呐,常常与伤寒辨不清,所以这一段呢,他就是由急性转慢性之后的这么一个说法了、这么一个例子。不是说得了伤寒病八九天,又风湿相搏了,根本就是风湿相搏已经有八九天了,开始时候无汗类似伤寒,所以他冠以伤寒两个字。

那身体疼烦,疼得病人心里烦呐,他不是身体疼得心烦,他不搁心烦两个字,他这个身体的疼痛到达这个程度啊,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不能自转侧就是自己翻身都不能,得借助旁人,自己翻身转侧,他疼,翻不过来。不呕,不呕者就是没传少阳,少阳病喜呕啊。不渴,病也没有入里,没有传阳明,传阳明就胃中燥,口必渴,是吧,这是咱们讲的白虎汤证啊。不呕不渴,本来没有这个症状他搁这儿干什么呢?就根据伤寒八九日,伤寒八九日真正的要从这个太阳伤寒的这个病啊,到八九天他传半表半里、他要传里的。由于它是风湿不是伤寒,所以它也不呕,也不渴,不往里传,也不往半表半里传。

脉浮虚而涩者,就是脉不浮紧。脉浮虚,这个虚呀按着脉无力就是虚呀,脉你按着无力。涩呢?这个脉里头涩共滑是相对,共这个滑呀它是对待的,这个血液充实,这个脉在指下呀,它来去滑利,反之呢,它不但不滑利,摸着似有似无的,所以古人说这个脉涩,涩之无前嘛,其实就是一个里头血行不清楚,所以涩脉主虚的,主血少,这个虚涩呀都是这个病极虚之后,脉跳无力,而血行又是似有似无的这个样子,这就是这个虚极转入少阴的这么一个症候,少阴之病脉微细嘛。那么这个时候啊,不能够用麻*剂啊,同时呢桂枝汤证都不是,桂枝汤证是脉缓脉弱,真要脉到这个虚而涩这么个程度啊,这个桂枝汤都不行,所以他这个话说的非常的有分寸,当然他没有详细的说这个症候啊,这个症候他是显著的一种桂枝汤证,但是脉又虚,说明这个病啊已经由阳转入阴的这么一个阶段,所以他用桂枝附子汤。

这个桂枝附子汤啊,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伤寒论里有这么一个方剂,他治这个风湿呢,把这个桂枝又加量,你们看看这个桂枝是四两,桂枝去芍药汤啊是三两,桂枝这个药啊,它不但能解表,它能够止疼,所以这关节疼痛啊,桂枝这个药啊是少不了的,你看他这个表证太阳病的时候就知道了,麻*汤身疼痛,它也得搁桂枝,所以桂枝呀这个解痛作用还是很强的,因为这个关节疼他比普通的表证疼的厉害所以他加量用之,搁四两。另外呢他加附子,这个附子在《本草》上说解寒、去湿、解痹,它有这么一个作用,如果是阴证,你只加术是不行的,那它不够,非附子不可,如果更有术的症状呢?湿比较重的也得加,既加附子,也得加术。

那么这个桂枝附子汤这个药我不常用,我都是用桂枝汤作基础就行,就是桂枝汤,加术,或者再加附子,那好使的很,这个方当然也好使了,也没问题的,他为什么去芍药呢?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收敛,是吧,收敛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药它是寒性养阴,所以咱们这个四物汤里有嘛,它是养阴的,这个关节疼啊都是有湿,风湿嘛,所以它对治湿,用这个白芍的很少,那我们用桂枝汤呢,就不管他了,因为桂枝汤它也治身疼啊。在这里他特别的把白芍去了,这是古人他的这么看法啊,当然去白芍,我认为还是可以啊,因为白芍啊不利于去湿,所以他也不搁术,光搁附子。

我们在临床上开始遇着这个风湿啊,全是太阳病的阶段,以后它就是表虚啦只是用*芪,也就够了,那么再经久了,它就要加附子,因为寒湿它是个阴邪,这个病入阴最快,所以到了八九天,它这个脉就浮虚而涩,到这么一个程度就非用附子不可了,那么他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就增量桂枝,他改的名,叫桂枝附子汤,这古人这个方剂呀严得很。那么桂枝去芍药汤呢,治脉促胸满,只要是风湿性的这个关节疼啊,那个桂枝的量不够,他是加上分量的,主治不同,方名也改了的,他不说桂枝去芍药加桂枝,他不那么说,他搁个桂枝附子汤。

接着一段,他这一段里有两个意思吧,他说如果大便坚,坚就是大便硬,大便不通,大便硬,而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咱们现在的小便数,小便频数,去桂,这个桂枝就不要,加白术就行了,就是底下这个方子,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这个白术应该是苍术,他这个书全是白术。那么这一段呢很不好理解,为什么大便硬、小便数还加术呢?这个有道理,这个利尿药啊,不但治小便不利,也治小便利,这个小便频数呀,你看他那个那个肾气丸啊就是啊,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就用那个肾气丸,肾气丸也是个利尿药啊。尤其老人的利尿我们用真武汤挺好使,老人这个小便数,一会一便,一会一便,他在泌尿系这个机能有障碍不外乎两种,一个小便频,一个小便不利。小便频、小便不利你都得调整这个泌尿这个问题,所以这个茯苓、术这种药啊,都治小便利,也治小便不利,这是一个,我们讲这个用术的道理。

那么这一段书呢,他不是里头有热,是由于泌尿方面的障碍造成他小便数,小便数丧失了体液,大便才干,那么这样子呢,你就不能再发汗了,这个小便数者就是发汗的禁忌,不能发汗,这个发汗最伤人的津液呀,所以他连桂枝都用不得,把桂枝去了,而且桂枝那个药啊,也不利小便数,你看小便不利都搁桂枝,为什么,桂枝他治气上冲。

这个附子和术的并用它治一般的慢性关节炎是离不开的,非常好使,它这后头有解释。这个不是说术就能治大便硬,他是由于小便数造成的大便硬,尤其这个术和附子为伍,最能治小便利。这个看附子它这药的作用,无论身上哪个机能沉衰了,附子都能使这个沉衰恢复。你比如说小便数,它总是这个约束尿的那个肌肉啊麻痹,就是机能衰减了,一有尿它就要拉出去,附子它能使这个机能恢复,加上术的力量,那小便就不会数了。那个肾气丸啊,咱后头就讲到就有了,说妇人转胞啊,就是尿系、输尿管曲折,所以小便不利,那吃肾气丸呢,它能使这个屈曲的尿系啊恢复正常,小便自然就通畅了嘛。所以附子这个药啊,凡是机能沉衰,在咱们临床反应是个阴性的反应,用它是没错的。这段说明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呀,加术,配伍附子反倒能治小便利,由小便利造成的大便硬,小便不利了,大便自然就恢复了。同时附子、术的合用,又能祛风湿解痹痛,所以都能好。这一段,你单看不好理解呀,就光知道术利尿就糟了,那你就解释不明白。

我们来看看底下方子。桂枝四两,这个去皮要不得,这个桂枝啊,它这个作用就在这皮上,去皮就剩下干木头了,什么作用也没有了,所以这个是错的,我们现在用就用桂枝四两就行,不要用去皮的,因为有去皮两个字啊,后头又出来个桂枝木,这不是瞎糊闹嘛!那是把皮去了成木头没有作用了。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这个附子用量相当的重,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把这个桂枝加量了,也就是桂枝去芍药的基础上加上附子。附子就是温阳去寒,同时关节拘挛痛它都治。所以我们治这个不得翻身的关节痛呀,有用这个的机会,但不一定都得用这个桂枝去芍药这个方子,用桂枝汤加术、附也可以的这个时候。

底下这个呢,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这个方子可以看看底下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这个附子有这个毛病啊,我们在临床上要知道,附子有些反应,它不但有的时候吃了身上感到身麻痹,最常见的是头晕,所以我们用这个附子在临床上啊,开始用的时候,用三、五钱是没问题的, 先用三钱就是10克,逐渐加,你要是大量用,人吃上了那不得了,常常头晕得厉害,如喝醉酒的样子,病人胆小就不敢再吃了,你告诉他清楚也行啊,但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增加,用个一钱、八钱是没问题的,药不了人,它是有*嘛。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冒状就是我说那个脑袋昏冒,就是头沉,就是眩冒。勿怪,不要怕,这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术附这两个药走皮中逐水气,所以它祛湿解痹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这个时候,如冒状,是水气还没去的情形,这一点还是对的,不过这只是附子*的问题了,这个*害不到人的,人也不是大难受,就是感觉头晕而已。你要用10克没问题,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开始用从10克起还是比较稳当。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264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