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崇拜是野蛮的残留,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gpitp.gd.cn/new/20180407/75560.html

今天,如果有人带着一块银子去市场上购物的话,估计没有一个老板会卖给他一包牛奶或者一块面包,因为与现金、信用卡或者在线支付不同,在被人们使用了几千年后黄金已经被踢出了支付体系。像“抛出一锭白银,高呼切上三五斤牛肉,再端几瓶好酒”的场景,大致也只能出现在电视剧和演义小说里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金银已经不能再当钱使了,可人们还买金银、存金银干什么?或许作为饰品把金银穿戴在身上,还可以解释为满足审美需求,然而买金条或者银币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金属片估计用来垫桌脚都不算合适。

于是有经济学家断言,买入金银是带有原始拜物教性质的野蛮残留。

可如果金银真是“野蛮残留”的话,那么环顾整个社会,能跨越时光和科学的双重冲击,一直传承到现在至今仍能被放在神坛之上的拜物教年代的物品,除了黄金和白银还有什么?这一穷举结果会给黄金和白银“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孤独感。

金银必定有特殊的地方,而其屹立不倒的根源可以从三重特殊属性中被发掘出来。金银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即使在金融大爆炸的时代里也有商品属性、货币市属性和政治属性三重。

穿金戴银的饰品可以看作是金银的第一重商品属性。从古代法老的面具,到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从发髻端的金月桂枝发夹,到印度新娘浑身桂满的饰品,都是贵金属实用价值的体现。

在货币属性方面,从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开始将黄金拉入货币圈之后,金和钱两个字就从此密不可分。对金银的追求改变了世界,虽说近四十年金银已经被非货币化,但“金山银山”作为一句谚语却一直流传。

金银的政治属性与货币属性密切相关,大家牢牢抱着金银不放手的心理根源就是对政治的不信任。16世纪的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将国家比作传说中的怪兽“利维坦”,因为国家机器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可以打开印钞机随意印刷钞票。但国家却无法印刷黄金白银,因此这种数量有限的金属被人们当作是对冲政治压力,保护个人财产的一种可靠工具。

在了解金银的三重属性后,接下来自然产生的问题是黄金的价格是如何被制定出来的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去金店买个戒指,为什么标签上贴着每克黄金的价格是那么多?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解释,价格与社会劳动时间有关。按照这个逻辑,去金矿转一圈,考察一下开采成本和工艺流程就能对金银价格估计个八九不离十。但这或许对作为商品的资金讲得通,可作为货市的却根黄金本不吃这套,通常来说在这一亩三分地的规则是纸币越多,黄金价格越高,反之亦然。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的价格与其背书的货币的发行量有关,但遗憾的是,坚守黄金政治性的人却坚称,没有任何一家央行会老老实实按照持有黄金的总量发行货币。

在三重属性的各行其是的情况下,金银的定价在大多数时间中都处于浓浓的迷雾当中人们在买卖这种金属的时候,对其价格也都是不明就里而被动接受。当然,这和金银价格制定中拥有太多的非线性因素有关,在有些情况下金银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巧合,而有时则是一套故意让人看不懂的密谋制度。

金银在告别了大航海中的“黄金时代”和英镑金本位关联的“白银时代”,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青铜时代”,在被赶入商品圈子后就不得不进入竞争残酷的“黑铁时代”。

当金银价格制定离开了国家的力量被重新推入市场后,更戏剧化的局面出现了。

同样的金银,价格会相差悬殊,上蹿下跳!

是否最古老而稳健的储值手段也遭遇了期货市场的泡沫侵袭?

金银定价本身又有什么密不可宣的内幕?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银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能否在定价中占有一席之地?

金银崇拜真的是野蛮的残留吗?

我们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357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