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和王安石,听过相同的靡靡之音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10220338.html

我们知道,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

我们也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两人前后相隔了二百多年,怎么今天就被搅合在一起了呢?

理由竟然是听过相同的“靡靡之音”?

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欣赏下面的一诗一词,边欣赏边寻找答案吧。

0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02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大家看,“商女隔江犹唱的后庭花”历经二百多年的时光,成了“至今商女时时犹唱的后庭遗曲”。

杜牧和王安石,还真地听了相同的“靡靡之音”,只不过一个在唐代的秦淮河边,一个在宋朝的金陵城里。

大家知道,《后庭花》是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舞曲,称之为“靡靡之音”不为过。作者是陈后主——陈叔宝。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有南朝北朝之分,其中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陈朝居末。陈叔宝是末朝的“末代皇帝”。

当然此“末代皇帝”与中国另一位“末代皇帝”没法比,派头气势差太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怎么了解他的原因。

《后庭花》既是靡靡之音,名声已经不好,又加上出于末朝的“末代皇帝”之手,所以名声更加狼藉,被视为“亡国之音”。

你想想,哪个封建王朝的头子不害怕“亡国”,因此带有亡国”名声的“靡靡之音”是被禁止传唱的。

可眼前,就在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边,就在这六朝古都的金陵城里,唐人杜牧听到了,宋人王安石也听到了这“亡国“的“靡靡之音”!

商女在古代是卖唱的歌女,她们以卖唱为业。买唱的绝大多数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级官僚,是公子王孙。

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统治者,竟然敢买唱“亡国”的“靡靡之音“,是因为他们有权有势不怕吗?

恐怕不是,任你再有权有势,你的权势也大不过封建王朝的头子,最大的统治者——皇帝。最可能的理由是整个统治阶级都腐朽了,从头到尾都不以”亡国“——也就是灭亡了自己为可恨的事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表面看好像诗人杜牧恨的是”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际恨的是那些买唱”亡国“的靡靡之音的统治者,恨他们终日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亡国的丧钟行将敲响却依旧双眼朦胧。

北宋后期,统治阶级不思进取,朝*日益腐败。

王安石曾力推变法图强,但最终变法失败,他本人也被迫罢相,转任江宁(即金陵)知府。《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此期间的作品。

在词中,王安石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的后庭遗曲“隐喻北宋王朝潜伏着亡国的危机,婉转地指明如果任由局面堕落继续下去,那距离亡国的丧钟敲响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相隔二百多年,杜牧和王安石借由相同的”靡靡之音“,发出了他们相同的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之声。

这忧思之声,穿越久远的历史时空,回响在我们耳边,启发我们深思,激励我们前行。

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406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