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桂枝

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79912.html
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广西是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区之一。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公布,广西现知中草药资源有种,种数为全国第二。长期以来,广西民间在使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一大批具有独特功效的草药被发掘出来,其中一部分逐渐成为当地医生日常喜用的药物,一部分则被开发成国字号的中成药,远销国内外。广西简称“桂”,“桂”是一种树,但“桂树”是指什么树?广西盛产桂树,堪称“桂海”,南宋范成大著有《桂海虞衡志》。广西的桂树有两种,一种是观赏性的桂花树,也就是木樨花;一种是玉桂,即肉桂,是古代地方向朝廷迸贡的珍品,也是广西的道地药材。肉桂树属樟科植物,高往往可达15米,树皮灰褐,幼枝略呈四棱形,全株有特殊香气。其叶片为长椭圆形,与其它树木叶片不同的是,肉桂树叶片中心有纵行纹脉二至三条,形如古人所执玉圭,故从圭称作桂树。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谓,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桂。圭,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这种玉圭,上尖下方,中间有两道纵纹,似桂叶之形,因此将叶如玉圭的树木称作桂树。入药取厚而如肉之树皮,因名肉桂树。桂枝则是肉桂树的嫩枝条。张寿颐谓:“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桂枝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其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但所用“桂枝”究为何物,后世有不同认识。按《神农本草经》载有牡桂、菌桂,而无桂枝之名。《新修本草》云:“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至宋,《本草别说》记载:“今又有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这是与今商品桂枝完全一致的 次文献记载。但是,在《本草别说》之后的数百年间,桂枝仍主要使用肉桂的嫩枝枝皮。如《本草纲目》曰:“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语中所称“桂枝”和“柳桂”显为二物。直至清代初期,柳桂才逐渐成为桂枝的 ,并沿用至今。柳桂者,以柳枝喻肉桂之枝条细嫩,故以为名。桂枝于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桂枝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所谓解肌,就是解散肌表之邪。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在论述桂枝汤时,有“桂枝(汤)本为解肌”之说,后人在论述桂枝时一般也将桂枝的作用说成是解肌,此处解肌实际就是解表的意思,李时珍云:“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因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也能祛除外邪。为了与张仲景的说法统一,故将桂枝的解表作用说成是解肌。桂枝在温通方面作用 ,具体包括:①温通心阳治疗心阳不振,若配伍炙甘草后可以缓解桂枝的温通作用而不动血,如炙甘草汤。②温通胸阳治胸阳不振之胸痹,心痛,如枳实薤白桂枝汤。③温通经络善走四肢,横行肢节,尤以肩臂肢节疼痛为宜,疗风湿痹痛为常用药。从临床来看,对于颈肩臂痛,寒证选用桂枝,而热证则选用桑枝。④温暖胞宫用于血寒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如温经汤。所以李时珍云“桂性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⑤温暖脘腹用于虚寒胃痛,腹痛,如小建中汤。因桂枝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水肿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之蓄水证,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古人在使用桂枝时常常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桂枝在发散风寒药当中是一个长于入血分的药,而且温性还是比较强的,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这一点要注意一下。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片来源:品牌方提供

亲,中国药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53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