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疏肝小议

桂枝疏肝小议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疏肝功效的记载首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谓牡桂治“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桂“利肝肺气”。

《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此外,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桂枝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而使不横恣又善降敛诸逆气;而桂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使之条达也”。可见,从桂枝的生长习性和形态上来看,其有疏肝平肝之效。

临证遇肝气不舒或肝气横逆之时,常用柴胡、香附、青陈皮等药物,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但亦有不效者,而桂枝性善疏肝平肝,善逐肝风,配伍应用,常能获良效。《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元御《长沙药解》曰:“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入肝家而行血分……最调木气……入肝胆而散遏抑。”《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其证因胸中气结上下不通,肝郁不舒,桂枝既能上通心阳,又能疏肝平肝以散胸中郁气。宋代医家亦重视桂枝理肝之功,常以桂枝配伍治疗肝气不利之胁痛,如《普济本事方·卷七》载有桂枝散,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方以枳壳配伍桂枝,桂枝(去皮,不见火)15g,枳壳(小者,去瓤,麸炒*)30g,研为细末,每服6g,空腹时用生姜、大枣煎汤调下。其中桂枝辛温畅达肝气,枳壳辛、苦,甘,微寒,能入肝破结散气。桂枝得枳壳则疏肝之力益增,枳壳得桂枝则开结能力更强。

明清时期,医家更加重视桂枝的疏肝功效并有所发挥。《本草备要》言:“胁风属肝,桂能平肝”;《本草求真》进一步解释道“桂枝,其体轻,其味辛,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张锡纯比较了柴胡和桂枝在理肝方面的不同,柴胡理肝之力优于桂枝,能疏肝气之郁,但却不能平肝木横恣,故对于肝气郁结又兼见肝木横恣他脏者,桂枝更为适宜。在应用桂枝疏肝解郁功效时,常用桂枝尖,“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生嫩枝”,嫩枝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并且桂枝疏肝之用量宜小,因肝为将*之官,其性刚强,应以缓柔之力轻拨木抑,取少量桂枝尖使肝木之性条达,从而达到疏肝解郁之功效。此外,张锡纯认为桂枝有一妙用即升降之性皆备,其不但为升肝之要药,又为降胃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中之升降汤、培脾舒肝汤皆用桂枝理肝气、舒肝郁,并有医案说明之。*元御先生也极重视桂枝的平肝疏肝作用,认为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长沙药解》言“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应用桂枝平肝疏肝降肝气的方剂非常之多,如金鼎汤、玉池汤、天*汤、达郁汤等。在其提出的以中焦为“枢轴”的中气(脾胃)及四维(心肺肝肾)构成的一气周流模型中,桂枝是常用的疏肝药物。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体之气,阳从左而升,阴从右而降。肝属木,应春季,在人之体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

参考文献:

[1]汪昂编辑著.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宫绣撰.席与民,朱沼和点校.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3.

[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5,94,95,,,.

[4]*元御.*元御药解[M].秦悦,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9.

[5]许叔徵.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8.

[6]*元御.四圣心源[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64.

[7]张惠法.基于古今文献对桂枝降逆功能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14(03):-.

4.20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5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