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一个被钟南山院士立为一生所愿,让其治疗走出中国特色的疾病。而让慢阻肺的治疗走出“中国特色”,就需要中西医合力。
而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在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长达60年之久,她对于慢阻肺的中医治疗,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被很多人忽视的“重大疾病”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炎,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以慢性咳嗽、咳痰、喘促为主要表现。
有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患者接近1亿,然而全国只有5%的人正接受规范的治疗,剩下的要不就是没发觉,要不就是发现了不重视。
“呼吸无小事”,因为人在世的每一天,都需要呼吸维持生命。而慢阻肺最坏的结果,就是呼吸衰竭。很多患者往往在早期不重视,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当困难了才开始干预。晚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3~4成。所以说它是“重大疾病”并不为过,大家要好好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中医如何认识慢阻肺?
慢阻肺属中医“咳嗽”、“喘病”、“肺胀”、“痰饮”等范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慢阻肺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因其病机特点各不相同,葛教授认为宜分期辨证论治。
急性期
葛教授认为,急性期患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或年老体虚,复感外邪,致肺气不利,肺失宣降,发为咳、痰、喘、胀等症。她认为,慢阻肺急性期应当首辨寒热。人体外感六淫之邪,夹杂病体原有体质或内邪,可分为寒、热两证。
寒证者,咳痰畅,痰色白,质清稀,咳嗽遇冷或遇风加重,治疗当以化痰降浊,温肺散寒为原则,方可用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热证者,患者外感风热,或痰浊郁久化热,或病体阴虚,外感邪气或内伏痰浊从热而化,咳痰不爽,症状主要为痰色黄或黄白相间,质黏稠,舌质偏红,苔偏黄,可兼见发热、汗出、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
葛教授认为,临床上慢阻肺急性期的发病以热证居多。研究显示,痰热壅肺是慢阻肺急性期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治疗当以清热化痰为法,方用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缓解期
葛教授在慢阻肺缓解期辨证时以辨脏腑为先。因为慢阻肺缓解期病机以本虚为病机特点,尤其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
肺脏亏虚主要分为肺气亏虚和肺气阴两虚,选方分别用玉屏风散或生脉散等;兼有脾脏亏虚者,合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兼见湿邪困脾,脾虚湿滞者,加用厚朴、苏梗、苍术等化湿之药。
肾脏亏虚主要分为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葛教授常用金水六君煎、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二仙汤等补肾固本。
临床中常见肺脾或肺肾两虚,或肺脾肾三脏俱虚者,葛教授在遣方用药时常用上方合而治之。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慢阻肺后期患者,常可影响到心,致使心气、心阳虚衰,葛教授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鼓动心阳。
善用“清法”,攻补兼施
“清”法为清代名医程钟龄所总结的中医八法之一,一般指清热之法。而葛教授是临床治疗慢阻肺乃至肺系疾病中,也尤其善用清法,不局限于清热的功用,更有清除内外合邪之意,具体治法有清宣、清降、清润、清养之分,并按疾病演变过程用“清”法分步论治。
葛教授认为,本虚标实为慢阻肺的基本病性,虚实互为因果。临床常见虚实交错,缠绵难愈。因此,葛教授在临证时注重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由于慢阻肺急性期以热证居多,常常需用清热、化痰之法,多为苦寒伤中之药,故应当尤其注意顾护脾胃,保卫正气,此时葛教授常佐以姜半夏、陈皮等温燥之品,以防诸药寒凉,同时又能燥湿健脾,理气化痰。
此外,慢阻肺者若要滋补,需审时度势,攻补兼施,切勿闭门留寇,应待症情控制时,逐渐加入清养之品,如生脉散,待余邪已清之时,再选用滋补之药,如四君子类、补中益气汤、二仙汤等。
日常养护
1、戒烟,避风寒
慢阻肺患者多有吸烟、慢性肺部感染病史,葛教授提醒应注重生活调护,劝导患者戒烟,并避风寒,谨防慢阻肺急性加重。
2、日常养生
建议患者应用黄芪生脉饮、玉屏风颗粒、铁皮石斛代茶饮等,补益肺气,增强免疫力,预防外感。
3、冬令宜进补
秋冬季时可适当应用膏方,或食用生晒参等。但若慢阻肺患者在天冷时发生急性加重,此时则不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
4、注重三伏天冬病夏治
葛教授倡导慢阻肺患者在较少出现急性发作的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可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口服温补肺肾之方,以提升阳气,减少秋冬季急性发作。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