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少室三花
岳晓锋
千百年来,少林寺的三花树让人心驰神往。
李白写道:“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畅游大江南北,酒酣耳热之余,诗仙也想念着这棵树:“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朋友科举落第,情绪低落。李白安慰他:“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武则天与唐德宗李适也很喜欢三花树:“因声寄意三花树,少室岩前几过香”。
三花树随着李白和李适的诗作广为流传。北宋诗人邢居实、金代文宗元好问、元代诗人杨维桢、明代“文坛四杰”之一的何景明、位列“闽中十才子”的王恭等都留下了描绘这棵树的不朽诗句。
万历年间,正道向少林寺住持常润求教曹洞宗的家风。常润告诉他,禅机在于“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正道听后幡然开悟,从而成为“僧中之杰”。兵部尚书屠粹忠也认为这棵树妙不可言:“嵩山仙花,一年三花。色白香美,即道士所植也。赞曰:神三呼,花三笑。”
这棵神奇的树到底是什么树?
北魏的卢元明说:“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佛寺内的树由“道士”种植并不奇怪——《盂兰盆经疏》中说:“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
贝多树又名菩提树,但一年只开一次花。有人推断,少室三花是永泰寺的菩提树。
猜测毫无依据,位置南辕北辙。在各种传灯录中,少室一直被用来指代少林寺,而永泰寺在太室山。
少室三花蕴含的禅宗公案与神话,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高官达人、才子名士前来寻访。
“地邻嵩室三花树,老谢风流六代僧。”诗人冒愈昌、区大相、胡应麟、孙继皋、董其昌等诸多文豪都很喜欢三花树,并将其与禅境连在一起:“东指三花树,西来一苇心。”
三花树点缀了嵩山,也为少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祝允明、文征明认为这棵树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奇迹。
听闻少林有奇树,诸多高官才子摩肩接踵、不远千里前来寻访,期盼能够一睹芳容。然而,三花树到明末已经难觅其踪:“宝树珠林生欲满,不知何处有三花。”
追寻灵异的同时,也有人对这棵树进行反复考证。明代的文学家王世懋、都穆、王士性都认为三花树是凌霄藤。但周梦旸认为:“非是,盖不得其说而为之辞耳。”
清初著名诗人叶封在其主编的《少林寺志》中,认定三花树就是凌霄藤:“在初祖庵前,盖凌霄藤附桧而生者,色深红可爱”。
定论一出,“少室三花”的身价应声大跌。“五乳当窗暗,三花入梦开”自此再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千里奔赴少林寻觅这一灵异的文人雅士逐渐绝迹,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