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桂枝是升散之药,还是温里之药?
桂枝有温经通阳、发汗解表、利关节、调营卫、降冲逆等作用。
前人对本品性味和效用的记述很多,但某些说法和实际有所出入,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历代一些医籍认为,桂枝味辛性温,也有说是辛、甘、温,都是以辛为主。
桂枝性温是无疑的,试尝桂枝,就会发现入口时先有甘味,后有辛香之味。
祖国医学认为,凡以辛温为主的药,都具有辛散之性,因而有的方书论述桂枝的性能,就说具有升散作用。
如黄宫绣《本草求真》说:“桂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
叶天士《本草经解》也说:“桂枝气温,味辛无毒,气味惧升,阳也”。
但是,在较早的本草医籍中,没有说桂枝具有升散之性,相反的,说桂枝治冲逆之气。
如《神农本草经》论桂枝的功效是“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张仲景《伤寒论》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如桂枝加桂汤证,治气自少腹上冲心;防己黄芪汤方后亦说“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此外,如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苓桂甘枣汤证说“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从上述方剂中可以看到,仲景应用桂枝是主降冲逆的。
桂枝能平冲逆在临床上也是符合实际的。
譬如碰到受寒而引起呕吐,以及虚寒性胃痛泛吐呕,应用桂枝配伍生姜、苏叶等,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那些认为桂枝性味是“气味俱升”、“有升无降”的记载给后人在临床应用上带来不少顾忌。
如外感风寒不敢用桂枝以解表,而代之以苏叶、荆芥、防风、豆豉之属;内伤杂病不敢用桂枝以温通;对素有高血压和血证患者,需用桂枝时也避而不用。
正如章次公氏所说“自苏派学说盛行以后,桂枝之价值遂无能发挥,病属外感,既不敢用以解肌,病属内伤,更不敢用以补中,不免有弃材之叹”。
上面已经说过,桂枝的性味是甘温为主,兼有辛香,如果真正阐明这一点,大家对桂枝“辛散而升”的看法,也必然改变。
清代邹澍所撰《本经疏证》把《本经》、《别录》所记述桂枝的功能和《伤寒论》、《金匮要略》应用桂枝方剂的法则,概括归纳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点,我认为是很中肯的。
1
从肉桂与桂枝的效用
探讨桂枝的性能和功效
古代桂枝和肉桂不分,宋元以后两者才有所区分。
肉桂性大热,功能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主命门火衰,下焦沉寒痼冷,能引火归元,治阳气不足而致的泻痢、腹痛、寒湿痹痛、阳痿尿频等证,每与温补命门、祛寒止痛、调气理血之药同用。
如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和肢臂关节酸痛,则多用桂枝。
似乎,肉桂能引火归元是降剂,而桂枝辛温而散是升剂。
事实上桂枝与肉桂是同一植物,一是菌桂的细枝,一是菌桂的树皮,而且桂枝所含的药效,主要亦在皮部,中心的桂木,作用很少。
肉桂和桂枝,无论性味与功效,是有其共性的,其所不同的是肉桂味厚力强,桂枝味薄力浅。
那么,前人为什么视肉桂和桂枝有较大的区分呢?
我认为一方面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两者在药力上确有厚薄,治外感发热、肌表之病,桂枝能够胜任,碰到阳气虚衰、沉寒痼冷之疾,则非肉桂不为功;
另一方面认为植物的枝干象征人的四肢,枝干是横行的,其性上升宣散,能宣通经络,上达肢臂。
中医类似说法很多,如头部之病用头,皮肤之病用皮,即取类比象。
2
从桂枝和麻黄的发汗功能
探讨桂枝的性能
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功能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这使后之学者每从麻黄汤主发热无汗的表实证,桂枝汤主发热有汗的表虚证来推断麻黄和桂枝的发汗作用,事实并不尽然。
中医方剂的组成,大都是复方,其功效,一方面是主药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配伍药物的协同作用。
我们从仲景《伤寒论》应用麻黄和桂枝的方剂来分析,就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仲景立法制方非常简要严谨的,既肯定主药的主导作用,又重视配伍的协同作用。
就麻黄、桂枝来说,他在不少的方剂中,“有汗不忌麻黄,无汗不忌桂枝”。
例如《伤寒论》第42条“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4条:“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7条“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又如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比较,仅是桂枝易石膏的一味之差,但主证悬殊,可知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主要在于桂枝的温经通阳作用。
再以大青龙汤来说,是麻杏石甘汤加了桂枝、生姜、大枣三味药(它的主证是发热无汗、怕冷身疼、烦躁、脉浮紧),说明大青龙汤的发汗解表作用,在于加入了桂枝、生姜等药,如果说无汗不能用桂枝,那么麻黄汤中用桂枝又作何解释呢?
所谓麻黄发汗的功能远较桂枝为强的说法,这只能说是各家注释的见解,恐怕不是《伤寒论》的原意吧!
我在临床上体会到,对外感证,须要解表发汗的,假如单用麻黄,不配伍其他解表药,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桂枝的发汗解表作用,实较麻黄为强。
3
“温经通阳”是桂枝的主要功效
桂枝是解表药,又是温里药,临床广泛地应用于外感证和内伤疾病。
它和常用的解表药如麻黄、羌活、苏叶、荆芥、防风等,以及温里药如附子、川椒、吴萸、干姜等,都有所不同。
为什么桂枝既能解表,又能温里呢?
我认为这是由于桂枝味甘而辛,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经通阳,而一般的解表或温里药没有这种独特的性能。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的机理,以外因来说,不外乎病邪之入侵,其途径是从皮毛口鼻而入,渐及经络脏腑。一旦感邪之后,必然导致经络痹阻,阳气闭塞。
内伤杂病也是如此。
例如,水饮停留而致的痰饮、喘咳、浮肿,血瘀气滞而致的各种疼痛、癥瘕积聚,以及一切慢性病后期,其病机都会导致阳气闭塞、经络痹阻,逐渐形成正不胜邪,邪盛正衰的局面。
在治疗的时候,必须抓住解决阳气煦和与通调经络的机理。
正由于桂枝具有“温经通阳”作用,因而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可以推动其他药物的功效。
如配参芪则补益;配白术、茯苓则利水;配附子、甘草则振奋阳气;
配麻黄、杏仁则发汗定喘;配红花、桃仁则活血行瘀;配生姜、半夏则温中止吐;
与柴胡、芍药同用,则疏肝理气;与龙牡、甘草同用,则治冲逆悸动;与当归、芍药配伍,可治虚寒性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对外感证和内伤疾病,如痰饮、哮喘、咳嗽、水肿、胃痛、风寒湿痹、惊悸怔忡、便泄下痢、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只要辨证病机系风寒外客、痰湿内痹、水饮停留、气滞血瘀、营卫不和、冲气上逆、阳虚气衰,都应用本品配伍施治。
最近在冠心病方面,应用更为广泛。
不仅辨证系阳虚而见痰浊偏胜、血瘀气滞者,常应用本品配合温补肾阳、除痰化浊、活血理气三类药;
而且,辨证系阴虚而兼见血瘀气滞者,亦参用少量桂枝以反佐,减少阴药黏腻壅塞之弊,达到阳气通调、化痰止痛的较好效果。
对素有血症及高血压患者,也不是一概忌用桂枝,惟阳盛的实热证,以及温病化燥、阴虚火旺及血热妄行者当忌用。
注:本文选摘自《王正公论肺病》,朱世增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