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草干姜汤看中医方剂配伍的ldquo

虽然许多中医师并不自知,但中医大致分两派:医经派和经方派。区别是这样子的:医经派重视医学理论,用医学理论去解释疾病并指导用药;经方派重视临床实践,面对疾病时注重利用既往的治疗经验。比如说,面对一个发热、恶寒、体痛、自汗、脉浮数不紧的感冒患者,医经派会认真分析患者的体质状态、邪气类型、体内脏腑功能变化,确定体虚之人外感风寒的病机,并确立解肌散寒的治则,然后选用符合这一治则的药物组合成方。不同的医生,甚至同一医生在不同的时间开出的方子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不同,但其治则是一致的。而经方派面对这一患者,会根据“发热、恶寒、体痛、自汗、脉浮数不紧”直接诊断为“桂枝汤证”,每一个经方派医生都会使用桂枝汤治疗,因为两千年来使用桂枝汤治疗相同症状的有效案例数不胜数。两种处理方式的区别在于理念的根本性不同:医学,或者说中医学,到底是医学科学还是经验医学?符合医学理论与重复利用既往有效经验,哪一样更容易获得疗效?经方派不排斥理论分析,但把经验摆比理论更重要的位置,因为无数的临床案例和科学研究发现的事实是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对理论太过自信是刚愎自用的。比如我们今天介绍的对甘草干姜汤的药理学研究,很好的印证了中医学“经验医学”的本质。

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是温阳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中也记载有甘草干姜汤,其组成与功效主治与《伤寒论》种的甘草干姜汤有所区别。中医历史上能够确证的甘草干姜汤处方有五张,除了上述两张甘草干姜汤,本项研究中还选用了后世,包括日本汉方在内的另外三张甘草干姜汤。五张处方的组成与功效主治均不同,具体如下:

GGT-1:干姜12克炙甘草6克,出自《伤寒论》,主治阳虚重证

GGT-2:制干姜12克炙甘草6克,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肺阳不足

GGT-3:制干姜9克炙甘草9克,出自《仁斋直指方》,主治脾不统血

GGT-4:制干姜15克炙甘草6克生五味子3克,出自唐容川《血证论》,主治脾不统血

GGT-5:干姜15克生甘草15克生花椒9克附子9克,出自大桥尚因《疝气证治论》,主治疝气和腹泻。

中药方剂往往是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此次研究采用HPLC-DAD方法分析其中来自干姜和甘草的八种有效成分:2种姜辣素(6-gingerol,8-gingerol),1种姜烯酚(6-shogaol),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5种(liquiritin,liquiritigenin,isoliquiritin,isoliquiritigenin,glycyrrhizicacid),发现5张处方中上述八种有效组份的含量相差较大(.56-.33?μg/mL),可见剂量和配伍影响了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因此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其中的前三张处方,看到的事实让现有医学理论难以解释:

1、甘草-干姜配伍中,干姜一味药物炮制的变化,给全方的有效成分带来巨大改变。

《伤寒论》中的甘草干姜汤(GGT-1)使用未经炮制的干姜,而《金匮要略》中的甘草干姜汤(GGT-2)使用炮制过的干姜,其他因素,包括剂量均相同,但有效成分却相差甚大,因此主治疾病差距甚大。

2、甘草-干姜配伍中,干姜的加量并未带来有效成分的提高,甘草的减量也未带来有效成分的减少,反而干姜能增加甘草的有效成分。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干姜汤(GGT-2)与《仁斋直指方》中的甘草干姜汤(GGT-3)仅两味药物剂量不同,而且令人惊讶的是,GGT-3虽然甘草多,但合方后甘草苷、甘草酸反而少。

这样的结果既“妙不可言”,又“细思极恐”,对医经派信奉的现有中医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理论必须在实践面前做出修正才能追上实践前进的步伐。

小广告一则:大家看了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z/7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