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其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成为后世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BOOK
张喜奎教授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基础,搜采业师及自己临床运用经方辩治疾病验案为素材,撰之小说,名曰《仲景临证传知录》,此书中“我师”为张仲景。下面让我们看看此书中对桂枝汤的理解与应用。
东汉末年,战乱不宁,民不聊生,各地反复瘟疫流行,伤人甚多。而此时读书人及为官者,视而不见,不精究方术,但趋炎附势,追逐名利。我师有感于此,故挂官而去,带我返乡操医。
某日,家住博望的赵三娘(三十余岁)前来,一见师父,即双膝跪地,哀声连连,师父忙将患者扶起,患者重新坐好,这才说道:“六年前因新产之后,婴儿夜啼,无法安寐,白日忙于纺织,亦难睡眠,渐致阵发性发热、汗出,初时每日一二次,现每天夜半子时、平旦辰时、正午午时,定时而发,作时先有周身烘热,继之汗出湿衣浸被,无论冬夏,日日如是,夏日倒还罢了,冬天衣被湿后,寒冷难忍,痛苦异常。六年来,在当地虽迭经更医,先是汤药,后用针灸,再后针药并用,也不知喝了多少苦水,挨了多少针刺,竟无寸效,受尽病苦,请先生救我。”
师父听后,给她仔细诊察起来,患者除定时发热、汗出,稍感周身乏力外,并无其他病变特征。再诊舌脉,一切如常。师父诊后,我亦仔细检查,确无其他症状。我想,此当是气虚之证,师父定当给予参、芪之类,即起身来到药横前,听师父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用炙的。生姜三两,用切过的。大枣十二枚,擘开。煎药方法你告诉患者,要在疾病发作之前半个时辰服药。”
我茫然不得其解,用疑惑的眼光望着师父。师父虽未望我,但已深知我意。等诊察完病人,天已近午,我二人洗过手,让师父坐下略事休息,我端过一碗热茶,放在师父跟前,师父轻啜一口茶,“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走阳分以解肌祛风;芍药酸寒走阴分,以敛阴和营。两药合用,可调阴阳而和营卫。生姜散寒止呕,以助桂枝发散风寒;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配芍药酸甘化阴。全方相伍,外可和营卫,内可和阴阳、理脾胃。凡阴阳不调、营卫不和诸证,皆可用之。”
我点头暗暗谨记,师父又啜了一口茶,看了看我,“明白了桂枝汤功在调和营卫,那么,对于营卫不和所致诸证,无论外感、内伤均宜用之。赵三娘之病,时时发热、汗出,历久不愈,检查又无其他脏腑经络的病变,这是卫气不和而致,故用桂枝汤肯定有效。但服药方法应予变通,因其病发作有定时,故应在发作时提前半个时辰服药,待药物吸收,药力内蓄,适逢疾病发作,药力自能起作用,疗效才好。这种提前用药的方法,不仅对本证适用,其他定时发作性的疾病服药都当仿效之。其实,对于此证,我已记入《伤寒杂病论》中,你可能尚未读到。”
师父顺手从桌上拿起书简翻到该处,弯下腰,将书送到我面前,用手指点着那段文字,我抬眼望去,见上面写着:“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有了更多理解呢?此书采用小说体的方式撰写医案,既通俗易懂,又能学到不少书本外的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读噢。
12
文字参考《仲景临证传知录》
编辑|杨丽萍
审核|黄雅訸
岐黄学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