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方面来看,似乎大青龙汤更厉害啊,但是中医十大名方主要是从普适性以及流传率来评估的。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却远远小于大青龙汤。按理说,张仲景的几百个方子,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魁”,麻黄汤被誉为“万方 ”,为啥它俩也没上榜呢?原因就在于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禁忌证比较多,而且不太容易把握尺度。大青龙汤的效果完全不用说,甚至说比小青龙汤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也让很多后世医生根本不敢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比较有名的方子,全方由“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粒,生姜(切)三两,大枣(擘)二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组成。煎服方法是先用水毫升,煎煮麻黄至毫升时,去掉药沫,再将其他药放进去一起煎煮,直到药液只有毫升时,去除药渣,温服毫升,每日三次。喝完之后,待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较多的话,得用温粉扑在出汗的地方来止汗,如果喝了这个药出汗了,就不要再服了;如果再喝,轻者恶风烦躁、睡不着觉,重者汗多亡阳、不治身亡。那么,这个方子为什么要这样配伍呢?意义何在?首先,全方以麻黄、桂枝、生姜三味药来发汗,以散风寒,使得内热随汗而解;以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药温补脾胃、滋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以滋汗源;以麻黄、杏仁收中有散、宣中有降,利于达邪外出;以石膏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郁热。这样几味药组合起来,意义独特,一是全方中的药物寒热并用,主要作用是表里同治,遵循“于在表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二是发中寓收,收中有散,散中有补,使得却邪不伤正。
按理说,这个方子配伍也极其精妙,但是如果仔细查看这个方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那就是麻黄六两。六两麻黄啊,被誉为“虎狼之药”的麻黄竟然用到了六两,麻黄汤也只有三两,这么大的剂量无论是按照汉代的一两等于16.25克,还是按照一两换算3克,那都是很大的剂量。所以这样容易让人们不好把握尺度。但是,这样就不能运用大青龙汤来治病了吗?显然不是,只要记住大青龙汤的几个奥秘, 个主证,一定要有“不汗出而烦躁”的表现,第二是服药后只要出汗了,哪怕是一点点汗,哪怕是喝一口就出汗,只要见到汗出了,就不要再喝了,再喝就是出事,切记切记!由于大青龙汤的发汗能力及其强大,所以体质较差的,一般不建议服用,二是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的,千万不要喝。由于大青龙汤用了麻黄汤两倍的麻黄,所以容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如果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不可服用。所以在使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一是要牢记主证,不对证则不用药,二是身体瘦弱的人以及孕妇等人群不能使用。
由于大青龙汤的独特性,所以现代用法中,对它的剂量做了一下调整,大致为: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石膏20克,水煎服。服用之后,注意观察汗出的情况,一旦出汗就立即停药。现代多用于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所致的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等证。但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大青龙汤还可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等疾病。大青龙汤在临床使用时,也会有很多兼证,如果出现兼证,可以酌情增减一些药物。比如里热很明显的,还可以继续加大石膏的用量,并配以天花粉;如果咽喉疼痛厉害的,可以酌情加入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如果伴有浮肿的,可以加入茯苓、泽泻、苏叶;如果高热的话,可以加大青叶、蝉蜕;如果气血虚得很厉害的话,可以加入黄芪、白术、生地黄、何首乌;如果有瘀积的话,可以加入当归、丹参;如果是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增大,可以加金银花、蒲公英、牛蒡子;如果烦躁不安,可以酌情加入钩藤、蝉蜕。
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