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桂尖、桂枝尖、嫩桂枝、柳桂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
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
性状鉴别
桂枝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伪品:近年发现有将苹果树枝切片掺入桂枝饮片中的商品,苹果树枝为蔷薇科植物苹果树的细枝,切薄片加工而成。其饮片大小、厚薄以及形状、颜色等与桂枝基本相似,但叶痕呈三角形,无四棱形的枝,皮部极薄,不易剥落。质硬而韧,断面不平坦,中心有一棕褐色的圆形髓。气微,无清香气,味淡微苦。
临床应用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桂枝,善祛风寒,凡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抑或表虚汗出都可应用。如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可促使发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桂枝能温通经脉,大凡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痛皆宜。如胸阳不振之胸痹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中焦虚寒之脘腹拘急疼痛,配白芍、甘草等;血汗闭经痛经,产后腹痛,配当归、川芎、吴茱萸等;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附子、甘草等。
桂枝能温助一身之阳气。对心阳不振或心失温阳所致的心下悸动、喜得按捺之证,常与甘草配伍应用;对脾阳不运之痰饮眩晕之证,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对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司之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泽泻同用。
药物趣谈
乾隆年间,浙江永嘉县城有一个富户倪富昌,因小妾病,请名医金慎之医治。金慎之搭脉断定是伤寒,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虽用五分桂枝,倪按方服药,服下病加而亡。倪状告金。金疑,方子没错,病亦对,何故人亡。便让官传“三益堂”老板查对,说方药无误。后官会聚名医研究,都言方与病无错。后查药渣方知,原来“三益堂”新来的学徒将三分误认为是三钱,配药过重所致,县官断“三益堂”承担倪的丧事全部费用,并在墓旁建一亭叫“桂枝亭”,金自写联解嘲日:“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现代应用
桂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1、桂枝颗粒,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
2、桂枝茯苓丸
有活血,化瘀,消癥的功效。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稿件提供/药学院
文字/覃子真
排版/梁裕
审核/李莎莎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后语:希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方“在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