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主治:伤寒因误治伤阳,致肺胃虚寒证。
方证要点:伤寒误汗,微恶寒,自汗,四肢厥逆,小便数,咽干,烦躁不安,呕吐呃逆。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主治:肺中虚冷之肺痿。
方证要点:频吐涎沫,不咳,口不渴,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以举例示范的形式论述伤寒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阴阳气血俱虚之人复感外寒,阳不摄阴,故见自汗出、小便数;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心烦;表有寒邪,故见脉浮,微恶寒;阴血虚少,筋脉失滋,故见脚拘挛、抽掣、疼痛。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使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兼以固阳摄阴。但是,医生误认为是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反以桂枝汤发汗,那就犯了虚虚之戒,导致阴阳更虚,出现了阳虚之手足厥冷、阴伤之咽中干燥、虚阳扰动之烦、阴液亏耗之躁,以及里气不和之吐逆。在阴阳俱虚,阳不摄阴之时,主要矛盾常在阳虚一面。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何况有形之阴不能速生,而无形之阳则有顷刻而亡的危险。因此,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此举肺萎之虚冷者,以见病变之不同。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遗尿、小便数者,肺金不用而气化无权,斯膀胱无制而津液不藏也。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
02方解方义1.甘草干姜汤组成及功用2.关于“甘倍于辛”
《伤寒心悟》:“甘草之量大于干姜,旨在复脾胃之阳”。
《聂氏伤寒学》:“甘倍于辛,在于急复中焦之阳,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脚温”。
3.甘草:补虚益气药
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神农本草经》称甘草,又称美草、蜜甘;《名医别录》称蜜草、美草、蕗草、国老;《记事珠》称灵通;《群芳谱》称粉草;《中国植物志》称甜草;《中药志》称甜根子;《黑龙江中药》称棒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生用则清热解毒,以治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
蜜炙则性微温,炙用则温中益气、缓急止痛,以治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②咳嗽气喘;③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求真》:甘草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据统计,甘草在临床的使用频率高达50%以上。《伤寒论》方,使用甘草者70方;《金匮要略》方,使用甘草者87方。
4.干姜:温阳强壮药。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神农本草经》称干姜;《本草纲目》称白姜、干生姜、均姜;《五十二病方》称畺。
干姜-生姜-炮姜不同
干姜: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优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草求真》: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据统计,《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干姜者41方。
5.甘草干姜汤--方证鉴别
甘草干姜汤与四逆汤:相同点:都可以治疗手足厥冷。不同点: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轻微者,只是冷至踝;而四逆汤治疗阳虚重者,可冷至膝。
甘草干姜汤与麦门冬汤:相同点:都可以治肺痿。不同点: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肺痿,可见口淡喜唾;而麦门冬汤治疗阴虚肺痿,可见口干思饮。
03临床应用甘草干姜汤--古代应用
(1)《外台秘要》:治吐逆,水米不下,即此方。
(2)《直指方》: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3)《朱氏集验方》:二神汤(即本方)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女人吐红之疾。
(4)《魏氏家藏方》:二宜丸(即本方)治赤白痢。
(5)《方极》:治厥而烦躁,多涎唾者。
甘草干姜汤--现代应用
(1)中焦虚寒之胃痛、呕吐,手足逆冷。
(2)脾胃阳虚之吐血、衄血。
(3)肺金虚寒之肺萎,咳嗽,吐涎沫。
(4)肺金虚寒之遗尿、尿频。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
04案例举例甘草干姜汤--临床医案-吐逆案(胡希恕医案)宗某,男性,35岁。年3月24曰初诊。
主诉及病史:头晕,呕逆,吐涎沫1个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痛。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舌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
分析与辨证:头晕,呕逆,吐涎沫,伴嗳气,右偏头痛,寒饮上犯。脉沉弦细,舌苔白滑,口干不思饮,大便溏,里虚家。证为太阴里虚家,饮邪上犯,为甘草干姜加陈皮半夏汤方证。
处方:炙甘草18g,干姜10g,陈皮30g,半夏15g
结果:上药服3剂,诸症均已。
甘草干姜汤--临床医案-鼻衄案(岳美中医案)阎某,男,21岁。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三日始归家,当晚6时许开始衄血……历时5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
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g,炮干姜9g,即煎令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迟,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g,水煎服,日2次。后追访,未复发。
甘草干姜汤--临床医案-慢性支气管炎案(谭日强医案)张XX,女,45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每届冬季即发,咳吐涎沫,头眩短气,小便频数自遗,其人身体发胖,平时容易感冒,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此为肺气虚冷,不能制下故也,治以温肺化饮,益气制下。
先予甘草干姜汤加味:甘草15克,干姜10克,加黄芪12克,益智仁6克。5剂,小便自能控制。后用六君子汤+干姜、细辛、五味子,服用5剂,咳吐涎沫亦止。
甘草干姜汤--临床医案-遗尿案(李守文医案)赵某,男,7岁。患儿夜间遗尿,尿后仍不觉醒。前医以为脏腑形体未充,肾气不足之故,予补肾补脾之法,疗效欠佳。唯服缩泉丸有效,但停服即如故。平素口渴喜饮,饮水愈多,遗尿愈甚,畏寒肢冷,面白少华,少气懒言,尿频而量少,口中流涎,易感冒,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右寸尤甚。
此乃肺阳虚,因夜间主阴,故尿多见于方卧阳虚之时,服温涩药仅能暂效。投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甘草15克,干姜12g,黄芪15g,石菖蒲7克,3剂。药后遗尿大减,夜间能唤醒,不再流涎,四肢转温,守上方7剂,诸症逐渐消失,嘱间服参苓白术散以善后。
根据齐芳华副主任医师经典讲座PPT整理而成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