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阴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炙甘草汤,也被称为复脉汤,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这个方子在《金匮要略》中被记载为《千金翼方》的主治,主要治疗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而在《外台》中,这个方子则被用来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这些不同的主治描述,显示了炙甘草汤在不同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仲景的方名而言,通常以药名作为方名的情况都是针对小方子,例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然而,炙甘草汤却是一张包含九味药的大方子,这与仲景方名的一般规律并不相符。如果仲景以药名方,其用量通常要相对较大。但在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的用量并不是最大的,只用四两,而地黄用量却是一斤,显示出复脉汤这个名称可能更适合这个方子。另外,《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的条文是否存在脱简的情况,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清代经方家莫枚士在他的《经方例释》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看法。他怀疑经文本当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且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一是《伤寒类要》中用一味甘草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方法;二是《千金方》中用一味甘草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的方法。莫氏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值得我们重视。
#AI助手创作季#关于复脉汤,我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它最初很可能是古代的一张军医用方,用于治疗那些在战场上受伤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们。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大量出血是很常见的,而出血过多会导致脉象结代、心动悸。方中使用了大剂量的地黄和阿胶,主要是为了止血。这一点可以从内补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得到证实:“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黄土汤和胶艾汤也都主治血证,也都使用了地黄和阿胶,因此可以推断复脉汤也应主治血证。方中的桂枝和甘草取自桂枝甘草汤,用于治疗心悸。有形之血不能迅速生成,需要补以无形之气,这就是人参的用处。大出血导致身体极度衰弱,因此又配合了大剂量的麦冬、麻仁和大枣。为了防止补药滋腻碍胃,还配上了生姜。在没有输血补液的古代,这确实也是一首对证之方。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也提到本方“治血脉空竭”,这确实是一种独特的见解。综上所述,复脉汤是一种针对大出血后血脉空竭的补益方剂,主要功效是止血、补血、安神定悸,同时也考虑到脾胃功能,用药全面且灵活。《本经》中记载的地黄具有“长肌肉”的功效,麦冬则主治“羸瘦短气”,大枣主“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补中益气”,甘草“长肌肉,倍力”。这些药物所主治的共同点都是让人体变得更为强壮和丰满。因此,在临床上,我经常使用这个方剂来治疗恶病质类疾病,如肿瘤等。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后,常常会表现出形体消瘦干枯、动辄气喘心慌、大便干结等症状,病情已经进入虚痨阶段。此时,只要病人的食欲尚佳,都可以使用这个方剂。我的经验是:治疗食道癌时,麦冬的用量要达到60克或更多,如果病人出现呕吐症状,还需要加用半夏;治疗肺癌时,应加用天冬40克、甘杞子15克;如果病人出现心悸症状,需要加用龙骨、牡蛎,桂枝的用量也需要增加;如果病人出现贫血症状,需要加用鹿角胶。如果病人出现便秘症状,可以使用麻仁,如果病人出现失眠症状,可以改为酸枣仁。此外,我还使用这个方剂来治疗肺气肿,多加用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龙骨20克。如果需要在冬季服用,可以熬制成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