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从三月底着凉,鼻塞、鼻涕,到现在一直咳嗽,前天着凉又发病,昨天咳了一天开始喘,今晚入睡一会儿就不间断咳得非常厉害,孩子好可怜,两个月来孩子只是间断性好过。这几天大便稀;舌中间黄加白腻;干咳为主,肺部拉锯声,昨晚喘,有痰鸣,有时候有痰,大多数是干咳;小便早上起来很黄,有味道估计跟吃药有关系,白天喝水就淡黄。今天服用麻甘颗粒、橘红颗粒。
病史:三月底因踢了被子着凉感冒,熬了葱白淡豆豉水,泡脚,鼻涕好些,鼻塞还有,白天偶尔咳嗽,晚上咳嗽厉害家人建议服用枇杷酿制的酒,喝了三四天咳嗽好转。四月初去海边玩风大,太阳大,孩子脚泡海水玩,回来没什么反应,三四天后,开始鼻涕鼻塞咳嗽严重,泡脚、贴丁桂儿脐贴,搓背,葱白淡豆豉加陈皮没什么作用,鸡鸣声明显,肺部有拉锯声音,慢慢开始喘息。去医院检查说喘息性气管炎,开了一堆西药要求做雾化,迫于压力做了一次雾化,吃了两次两种镇咳药,吃了安儿宁颗粒,咳嗽有好转。她吃安抚奶嘴睡觉,鼻子呼吸很干的那种不通,有鸡鸣声不知道是不是水鸡鸣。随后我不想用西医,就给孩子吃了小青龙颗粒,罗汉果止咳糖浆,鲜竹沥,孩子晚上不咳,白天偶尔有痰咳嗽,但是出冷汗厉害。贴了南怀瑾肚脐贴五六天,吃了保和加藿香,冷汗好转,可是咳嗽又开始了,而且是干咳。
有爱之处,必有光......
分析对上面这些信息,大家先做一下简单的归纳整理,找出有用的信息。
病人曾经用过小青龙,由痰咳转为干咳最后咳喘了,甚至非常用力拼命的咳。
列症状:
着凉后鼻塞、鼻涕、咳嗽、不间断咳、鸡鸣声明显、肺部有拉锯声音、慢慢开始喘息、大便稀烂不成形、舌中间黄加白腻、干咳为主、小便早上起来很黄。
分表里:
六经中表有太阳与少阴,里有太阴与阳明,孩子的问题通常先考虑太阳的问题,若出生后就有尿床习惯的,可以考虑下有无少阴。
表:受凉后鼻涕、鼻塞、咳嗽
里:寒:大便稀烂;微热:舌苔黄腻,小便黄。
选方:
射干汤(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五枚)桂心(五寸)大枣(二十枚)
解析麻黄、桂心、生姜、红枣可以辛散解表温中养津液;桂心、生姜可以温中助药力;半夏、紫苑去水饮降逆定喘止咳。
大家看方中药证对应症状来说是不是丝丝入扣?解表、温中止咳、降逆,表里同治。这是太阳太阴合病,表有伤寒,内有水饮。
射干:《本经》:"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本是阳明药,在这里借用,对症治疗,也起到一个反佐作用。因为有舌苔黄啊、尿黄啊,要清一下微热。
这个小孩本有寒饮,所以大便稀烂,因为受凉表有寒,并成为诱发因素,引起寒饮上逆痰阻于气管,肺部鸡鸣声,喘息感。就好比我们小时侯经常拿一片树叶放在口唇处一吹,就能发出声音,机理差不多。所以痰阻于气管,加上呼吸的作用产生了鸡鸣样声音,水饮射肺故而出现咳嗽、胸闷喘息等这些症状。
那什么叫水饮射肺呐?举个例子,我们游泳下水,越往深处走,胸部越闷,要是一紧张一活动在水中就感觉气不够用提不起气来,你要是往高处走,露出胸部压力小了,呼吸就顺了。水饮引起的咳嗽机理与之相似,严重的就会张口呼吸,甚至喘息。严重的胸水,胸闷的咳嗽,是很难受的,西医的治法是抽出胸水,不然呼吸会十分困难。
射干汤方,用药后只要寒饮得化,大便成形小孩的咳就会好转。而这个久咳的病人,水饮不化津液的话,上面是可以形成干咳,或者痰少的,因为津液无法上奉。那么为什么病人之前用小青龙没有好转?因为小青龙解表温里的力度太强,孩子小且津液本身不足,用了大热药会更伤津液,因而变成干咳。
病人在连续服三后,我又寄了止咳化痰的药丸。
反馈第三个晚上不咳嗽没有喘鸣声,第一个晚上十一点多到两点,鼻塞没有加重,没有翻来覆去睡不着,没有夜奶,期间哼唧几次,吸吮安抚奶嘴,晚上八点多睡到现在,鼻塞没有加重,孩子就好睡多了。现在剩鼻塞,白天鼻涕,还有些喘息,就是呼吸会快些。
病人在连续服用10多付汤药,加上一些止咳丸后,大便慢慢成形,小孩就基本上好了。
方子之解析
我们对比以下两个方
1、射干麻黄汤方“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这个方与上面的射干汤差不多,只是这个量相对比较大,去桂心且多了两味止咳的药。
病机是什么呢?内有伏饮,外受寒邪束表,勾动水饮,气不得外发而上逆。外邪束表,内饮挟气上逆,要有些上焦郁热夹杂。从射干的药证看用了三两,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2、小青龙汤“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
咳逆倚息不得卧,是支饮。咳喘,不能平卧。
这里有两个情况:
一是里有伏饮,也就是潜伏多年的水饮,遇到外感而勾动,发生喘逆;
二是没有表证,单纯里虚水逆小青龙也可以治。有表证的,我们可以理解,小青龙汤可以解表降逆去水饮。逆气上攻的厉害,要给因势利导,要发越,缓解逆急,同时还要降化水饮。
小青龙汤,是针对少阴太阴合病的方子,太阳太阴合病时也有用的机会。
单从量看,小孩子用上就会比较伤津液。麻黄、干姜、细辛、桂枝、半夏,发越降逆解表,只有一个芍药反佐。说明寒饮更重的可以用它,至少是久寒多年的水饮了。
太阳病关于咳喘的条文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这些方多是发越降逆,气得旁流,所以能治。
六经之应用
1、太阳阳明为主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2、太阳阳明太阴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3、少阳病为主
“少阴病(这里指少阳为主),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4、阳明病为主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5、太阴病为主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6、厥阴病为主
前胡汤
“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方。”这个方小儿最常用,寒热夹杂的咳。
旋复花汤
“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
旋复花细辛前胡茯苓甘草(各二两)生姜(八两)桂心(四两)半夏(一升)乌头(三枚)
总结
医治咳嗽不会辨证乱用药是不行的,特别是小孩,不会吐痰,会让咳变得久治不愈,咳一个月、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是有的,所以想立刻止咳,确实不易。
因为有OTC药的存在,我们变得更加滥用药物,也另咳变化多端。
因此医生必须有慧眼,从家长叙述的一堆症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辨,分清表里寒热,一步步来,皆不离六经法眼。
扫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