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浆水见于《伤寒论》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取的煎料。原文说: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究竟何物?
千百年来,学者们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概有如下几说:
一是酸浆水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卷十中作:“酢浆”,他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清·吴仪洛在《伤寒分经》中说:
“清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与吴仪洛同一时代的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
“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持上述观点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医家,如元代朱丹溪,清代王肯堂等。近代不少学者也多持这一观点,如 伤寒学家聂惠民教授在《聂氏伤寒学》中指出:
“清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二是酢说,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浆,嘉谟曰,酢也。”(嘉谟,宋代人)。
三是泥浆水说,如清代程知在《伤寒经注》中说:
“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
除以上三说之外,还有医家认为清浆水系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
经考证:仲景所指的清浆水实指老百姓用以浆线的水,该“浆”字应读作jiàng(动词),而不能读作jiāng(名词)。清浆水系由小麦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并将面中丝筋尽抓挪出而成。小麦秋季播种,冬日孕育,春天生长,夏天收割,秉四时之气,得土气最厚,为五谷之首。味甘,性平,微寒,通心、脾二经。具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仲景在大病瘥后,劳复之时,取其作为枳实栀子豉汤之煎料,既有健脾益气,清热除烦之利,又无滞脾腻胃之弊,正所谓恰到好处,用心良苦也。
?《伤寒论》14条云: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仅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1条云: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金匮玉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对于“几几”二字,自金代成无己之后,读音有“殊殊”、“团团”、“紧紧”等。其实“几几”读音就是“jiji”,南阳方言而已,副词,并无深义。南阳人一直作为口头语在运用,如轻微痛的,叫痛不几几,稍微痒的,叫痒不几几等。
《伤寒论》第16条云: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第条云:
“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泄心汤……”
不中(中音zhōng),即不行之义。“中”或“不中”、“可中”、“老中”、“真中”等均属南阳或河南人常用的方言,“中”即是“行”。
《伤寒论》条云: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硬也。”
条云:
“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了了,音liǎoliǎo,意即:结束,完毕,完结等。不了了,即没有结束,没有完结等。如今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有完结时,仍说:“这事咱还不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9条:
“寸口脉弱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文中“不沾”即南阳方言,表示不行,不能,不可等。水不沾流,意即水不流,或水不能流,如南阳人说哪个人干什么不行时,往往说:“你不沾。”
《伤寒论》条云: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有: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对此,历代注家都把“哕”释为呃逆。其实南阳人说的哕就是指吐之有物。若吐之无物,则称为干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篇第5条: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不得,南阳方言,意指不能、不让等。如南阳人批评小孩子时常说:“若这个事不干完你不得吃饭!”即不能吃饭或不让吃饭。
(本文作者:刘世恩,摘自年6月1日《中国中医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