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16、17、19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儿是一段,底下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应该为另一段,这(两段)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就是分为两段。
这段说太阳病三天了,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嘛。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治疗),三天的工夫发汗还没好,他就“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就是治坏之病,他这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病绝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也跟上边有关系,(上边)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经过治疗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儿仅举一个例子。这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是治坏的病,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
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证。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当然)那也可以问的,(但)主要的还是在结果:它是津液亡失太厉害,变成了虚证?或者由于这种错误(治疗)而邪入内,发生陷胸汤证?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这句话很重要,它是一贯全书的。
所以刚才讲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什么病都治,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作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讲了,病邪深,精气不足以祛邪,它反倒出汗了,可是邪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中风)这个病整个在肌肉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是前面讲的,安中养液,增强精气。精气不虚,邪在(肌肉)那儿就待不住。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也待不住了。(桂枝汤)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安中养液,充实精气,力量足以祛邪了,再那么一汗,邪就走了,所以谓之解肌。
桂枝汤与专门来“发表”、让(患者)出汗的那种方剂一—麻黄汤,是大有区别的,是不同的,所以底下接着讲“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桂枝汤是阳浮阴弱啊,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而脉浮紧则是脉紧聚有力。脉“紧”,我上头说了,是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打气把皮管灌得溜紧,咱们都骑自行车,自行车轱辘气打得绷绷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它也像桂枝汤证那样发热,但是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因为它的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
一出汗(这种麻黄汤证)马上就能好。这个(麻黄汤证)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可)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它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这个病只能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都是感冒、外感,该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所以桂枝汤这个作用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到这个地方他才把医疗作用点出来。解肌的方法呢?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这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病”,就是病酒的人。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得了酒病,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人也是汗出。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这种情况你拿它当枝汤证可不行。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热)是在里,(而)桂枝汤它是解热,是解外热的,里热千万不能用、“得之则平"。因为里头有热,所以病酒的人他喜清凉,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故而不喜甘温。桂枝汤是甘温药、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桂枝汤)都不行。要用它呢,(会)怎么样呢?反助其热,壅逆于上,一定要呕的。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再加上温,里头又有热,则以热激热,非吐不可。
所以桂枝汤应该戒用的地方(有多处): 个提出来的,就是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的、就是汗不出的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麻黄汤证、不能用(桂枝汤)、虽然是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它是脉浮紧而无汗。
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个“酒客病”、来说明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柱枝(汤)、遇到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前面明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太阳病,这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平时看病啊,电不能片面看间题、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那可要出错误的。必须要全面观察、 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柱枝汤。它不是太阳病、面是里热的问题,那用它(桂枝汤)就坏了、一定要呕的。
19、凡服桂枝满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发汗、伤津液、里热反更助热。你们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它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肺痿怎会来的,就是热在上焦。底下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它说义一个(来源)从发,“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都是伤津液。(本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伤其津液,(这样)没有不 肺的,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你们回头看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就是根据那个(肺痿肺痈),内热的,你要拿甘温药,让它往上,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可能吃多回才能造成恶果),如果他吐了,说明热往上壅得相当严重了。如果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种情况应该戒甚,危害相当严重啊!所以(桂枝汤)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1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痴。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第17条紧接着第16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怡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
18、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这一条和下面的第19条、第20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念智(zhì),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关于“常须识此”的“常”字,有的医家认为是“当”字。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太阳表证,有一定共性,稍微一疏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张仲景格外强调。
19、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就是嗜酒之人。关于“酒客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注家认为这一条是解释桂枝汤证的,就是说酒客患了太阳中风,在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就要考虑酒客的特点,他们的中焦往往有羁留的湿热。从望诊上看,往往会见到鼻头红、舌体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由于甘味药助湿生热,有人认为在酒客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应该把甘味的甘草、大枣去掉,加上葛花、枳椇子等清利酒邪的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味药对于湿热是有害的。
有的注家认为这一条的“酒客病”并不是太阳中风病。酒客病是长期饮酒所致的疾病,在证候上类似桂枝汤证,会见到发热、恶风、干呕,病机是胃腑湿热导致了营卫之气运行的不利。既然酒客病不是太阳中风病,如果用桂枝汤就是错误的。由于酒客胃腑湿热,不仅不能用甘味的甘草、大枣,还不能用辛温的桂枝、生姜。《医宗金鉴》就持这一观点。
相比而言,持前一种观点的较多。因为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都能见到,所以上述两种意见都是可取的。
21、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如果有人吃了桂枝汤出现呕吐,可能以后会吐脓血。这是什么病?患者也许患有内痈,或为肺痈,或为胃痈。内痈之人气血不利,营卫不和,会出现类似伤寒桂枝汤证的恶寒发热证候,如果误用了桂枝汤,就会助热而加重内痈,出现吐脓吐血。
总结以上几条,桂枝汤的禁忌证包括:表实的不能用桂枝汤;酒客病有湿热的不能用桂枝汤;内里有痈脓的不能用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不能用桂枝汤;某些坏病不能用桂枝汤。从临床来看,凡是有里热的,不论是肺热、胃热,、肝热,或是有内湿的,桂枝汤都不能用。当然,以上几条只是示例,推广开来,不仅限于此,如温病、风温也都不能用桂枝汤。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