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熟悉桂枝汤

陕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为什么“解肌”一词专用于桂枝汤,而麻黄汤不适用?

温馨提示:本文约字,阅读大概需2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多角度熟悉桂枝汤

张驰

解释第95条

第12条的核心是阳浮而阴弱,这条是需要背诵的经典条文。同样是重点条文的还有第1条,它的核心是恶风、汗出,头痛代表了受病的经络部位,发热代表了卫强,汗出代表营弱,恶风代表了受病的邪气为邪风。第95条也是对前者的一个解释,虽然不是重点条文,我反倒要给大家解释解释,这条写得很有味道。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95条》

首先说了一个问题,“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发烧还呼呼地冒汗,这是怎么回事呢?后面出现了两个字,“此为”。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下,以后《伤寒论》中只要出现了几个字,此为、所以然者、以、故也,都是提示仲景要给自己加注解,你千万别错过。

字该读“营”,“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里面一句一句环环紧扣,发热汗出的原因是荣弱卫强,“故使汗出”。回顾一下营弱卫强的原因是什么?大家看后面又说“欲救邪风”,邪风造成了荣弱卫强。再细致一点把它剥离开来看就很清楚,邪风造成了卫强,卫强造成了荣弱,荣弱造成了汗出,它是一个链条。

辨证要点

教材上面有一个辨证要点,每个方我们大体上要对它的辨证要点有一个认知,这样比较容易总结。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是“荣弱卫强”或“营卫不和”,教材上说“卫外不固”,最开始同学说的卫气的浮越实际上就是卫外的不固,它没有在该在的位置干该干的事,它浮越了,这就是所谓的不固。治法是“调和营卫,祛风解肌”,调和营卫大家都知道,解肌是什么意思?“解肌”源于《伤寒论》的第16条下半部分“桂枝本为解肌”,那什么叫解肌?缓解肌肉,就是这个意思,把它简单化,千万不要复杂化。为什么是缓解肌肉?肌肉在五行里属土,风在五行中属木,是木克土的关系,所以可以说桂枝汤是解肌的。

为什么麻黄汤不叫“解肌”,因为麻黄汤证不是以风为主,而是以寒为主。历代伤寒研究者提到解肌是专属于桂枝汤证型,因为风木才能克脾土,脾土就是肌肉。解肌是结果,救邪风才是手段,邪风为不正之风。在宋代陈无择先生也提过这个概念,人体和大自然有个关系叫“天人合一”,人体和自然是平衡的,在这种平衡中四时八节六气更迭,本身没有事,但如果太过或不及,人就会得病了。风可以生万物,可以长万物,如果风变成了邪风,变成了太过之风,还能害万物。

多角度熟悉桂枝汤

教材上的第24条到第57条部分没有重点要背诵的条文,基本上是给大家从各个角度把桂枝汤其方其法熟悉一下。

烦不解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病,初服桂枝汤”,用桂枝汤是对的,但是发生了“反烦不解”,为什么会“烦不解”?我们要把它层层剥开。烦是阳得了病,还是阴得了病?烦是阳得了病,卫阳怎么了?一个字,郁,阳郁为烦。阳气为什么郁了?

因为堵塞。打个比方,就像河流,有时候水流小一点,泥沙就淤塞,看着水跟没了似的,其实水流还是源源不断过来的。人体脉络跟河流是一模一样的,用桂枝汤救邪风没错,但是这个人经脉堵塞得比较厉害,换句话说,他整个太阳经气血平时就很衰弱,用了桂枝汤以后确实也行动了,但是没有达到目的,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一方面是疏通,以我自身的临证体会,发现中医的疏通就是让那个地方的气血多一点。这跟河流是一模一样的,河流通了是不是得有水?不是用挖掘机去通,当然有必要时该用还是要用。此时此刻针风池、风府,风池是少阳胆经上的,风府是督脉的,冷不丁一看这两个穴位好像跟太阳经离得很近,但是好像跟太阳经还是没有什么关系,那为什么扎它俩,不扎昆仑、飞扬、委中呢?

原理很简单,考虑太阳经循行的部位,太阳经循行于背,这两经虽然不在太阳本经之上,但是把它基本上都夹住了。此时此刻太阳经已经郁了、烦了、很疲劳了,你再给它下一道指令,容不容易被整疯?打个比方,古代乱世老百姓已经食不果腹,朝廷又来收重税,不是随便收,是为了打仗平乱,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老百姓想干脆反了,成本还比较低,就像当时的崇祯皇帝为了平乱,农民军到处起义。

跟我们这条的情况一模一样,太阳经这个时候已经瘀滞,你再扎太阳经还有没有用?所以换一个思维方式,换两条经把它疏通起来,疏通的结果就是“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是一个智慧,我们可以作为借鉴,这两个穴位跟传统针灸科的用法还不太一样,以后在临证时,你们可以在治疗外感太阳病证时尝试刺风池、风府作为结合,会事半功倍。

脉浮弱者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就是外感的意思。外感未解提示了脉象浮而弱,浮是指病在表,是太阳提纲。弱是一个兼脉,如果让在缓和紧之间做一个站队,弱脉应该站在缓这边。我们之前说了,人体太阳受病以后无非就是两种脉象,不是紧就是缓,毛孔不是闭合就是疏松。当然也有半闭半松的,未来会给大家讲,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但那种情况一定会伴发一个现象,如疟状。除此之外,基本都是站队问题,不是紧就是缓。这个时候是站在缓脉这边,所以“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不可下也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外证未解时不可下,这个思路我们要记住,未来会贯穿了我们伤寒学习的终始。表未解时不可攻里,要攻里的前提是表已解。这是我们未来学伤寒时一个大的总则,千万不要触犯它,触犯它的话麻烦就会很多。

误用下法

紧接着第45条非常解风情地攻下了一下,告诉你攻下之后会怎么样,第45条、第15条都是这样的。

你看《伤寒论》的写法是环环相扣的,第44条告诉你不要攻下,紧接着第45条就给你一个补充。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先发汗不解”,这里的发汗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解,外证还有。“而复下之”用了攻下,这个时候下的过早了。下的过早,所以“脉浮者不愈”,用脉验证一下好了没好。

经验证是浮脉,跟太阳病的提纲合上了。后面告诉你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想象一下,这人此时外感未解,误用了下法,但依然是浮脉。后面一句话把它解释了,“今脉浮,故在外”,他还是浮脉,所以虽然之前误用了攻下,现在依据他的脉象,还是要解外,因此用桂枝汤。这说明了一个现象,我在临床上体会很深,以脉为师。有时候在临床上你真的觉得很无力,或者不会了,就问问脉象,可能脉象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第15条比上一条要复杂一点,“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误用了攻下,攻下之后出现了一个情况,气上冲。关于气上冲的解释有很多,有人认为气上冲是外感的邪气未解,气从内往外发散,这其实是有的,但不是它最准确的表达。这个最准确的表达,以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基本上等于以后在条文中会出现很多次的比如心下逆满、气上撞心等,它的现象是气从脐下往上冲。

这种现象临床上是能观察到的,比如一些胃肠病、心脏病等相关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这种自我感知,但他自己说不明白,有时候可能是以胃病的形式,或者是一直在打嗝等等,都是气机上逆的表现。它的原理很简单,给大家讲一个小的概念,也是桂枝汤的衍生。

桂枝汤除了解肌祛风以外,由于它的君药是桂枝,它还有另一个作用是平冲降逆。平冲就是降逆,那么平冲平的是谁?中医里任何一个字都不是白来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特别的用意。冲代表冲脉,平冲是平冲脉。那么冲脉为什么叫冲脉?古人起名字特别形象,我们不要把它想复杂了。冲代表方向性,从下往上,从上往下也行,那叫俯冲。

通常我们讲的怒发冲冠,仙鹤冲霄,都是从下往上走的。人体之中有一条脉络非常形象,就好像是从下往上冲上去的,就是冲脉。人的气机在八脉之中从下往上冲代表了什么?什么是最典型的不断往上去的?树代表升发之机,往上走。实际上很多的疾病,从这个角度来讲跟人的冲脉有很大的关系,他整个的生发之机出了问题。

比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我有个小技巧,你们回去可以试验一下,让他经常做一个动作,往上举手,有多高举多高,就会比较大的改善。人为什么得腰椎病?现在活动太少了,而且形盛气虚。现在的男子过了四五十之后,有几个不是大肚子?他的气和形很多时候就不是成正比的,人外形越壮,有时候气越不够用,相反外形越轻便,气也相对充实,气机升发就比较好,因此脊柱比较通透。

相反,如果气很虚,每天吃的多,也不运动,就会导致下焦的负荷太重,重到一定程度就会伤及筋、肌肉,束脊肌就不能给脊柱一个保护和支撑。反过头来从奇经八脉上看就是这么回事,只给他开督脉不见得有用,你试着让他多抬抬手,让他气机升发,很可能就会好很多。

再举个例子,很多女子的妇科病迁延不愈,很麻烦。从深层的角度讲,很多女子的下焦湿热其实也跟冲脉的不能升举有很大关系。原因很简单,冲脉升举以后,清气上升,浊气就能往下走,相反如果气机上不去,这点浊气老在下面堆着,时间长以后浊气化热,热气就化毒。

因此《伤寒论》里很多东西就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它换了个名片,你不认识了。这里的“其气上冲”也一样,是由于太阳病误用了攻下,导致冲脉升举之力有点上不来,但是它还有劲,所以患者会自觉气往上冲,这个时候用桂枝能平冲。未来我们会发现,在整部《伤寒论》里凡是跟气机上冲,跟冲脉有关系的情况,都有桂枝汤的影子,比如苓桂术甘汤证、苓桂甘枣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因此桂枝能平定过亢的冲脉的过度升发之病。

《伤寒论》里的缓脉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这里我要给同学们增加一个东西,在脉浮数后面应该有个括号,脉浮数而缓。在《伤寒论》里数脉和缓脉不是一个频道的,脉浮数时脉是缓的。过去我们研究《伤寒论》时也经常有类似的尴尬,那时候学得也不多,曾经我们一度认为缓脉就真的是《频湖脉学》里的缓脉,后来才知道这里的缓指的是脉体的一种缓象,浮数的同时,它是一种缓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328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