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甘草干姜汤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836.html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甘草干姜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用桂枝汤解表之后,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29条解:伤寒脉浮、自汗出虽属太阳伤风,但是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就说明津液已亏,阳气化源匮乏,此时用桂枝,欲攻其表,就错了,如果误用便厥(四肢逆冷)、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中的甘草是生甘草,生甘草配干姜生助脾阳 方。若厥愈足温者,阳气已复,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酸甘苦甘化阴津液复,其脚即伸(脚挛愈);若胃气不和谵语者,胃气不和谵语说明热蕴阳明,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则津液伤阳气亡,四逆汤回阳救逆,此时甘草要用生的,生甘草滋阴生津,泻火解毒。

30条解:阳旦证就是古代的桂枝汤证,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口不干,小便清,自汗、恶风、发热。适用于营卫虚弱之人,上述见证如果大汗而不口渴就可加附子以固表阳,津亏之人用之必手脚痉挛,与芍药、甘草汤则痉挛自除。热入阳明则谵语,可与承气汤。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温中复阳。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现用于胃脘痛、吐酸、肠鸣腹泄、胸背彻痛、眩晕、喘咳,经期腹痛属寒证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伤寒误汗,恶寒,自汗,四肢厥逆,小便数,咽中干,烦躁不安,呕吐呃逆。(29)

炙甘草   60克

干 姜   30克

1、若胃寒明显者,加附子、肉桂,以温暖阳气。

2、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

3、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莲子肉,以健脾止泻等。

上2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本文遵循“原方原量用经方”的原则,汉代一斤折算为克、一两折算为15克、一升折算为毫升。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公众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我们是知识的分享者,欢迎转发和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60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