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两张方的比较,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
一个是方的本身在临床应用上,面对所有病证的时候,它的特异性症状和应用性症状;另一个是根据《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条文,就是说在这本书里此方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叙述外感热病的过程中,或者叙述内伤杂病的过程中,在六经里或专门辨病的前提下所做的分证。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区别,很多疑问、很多问题都是在这里面出现的。
前面我曾经讲过一例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肝炎患者,西医的干扰素控制不住肝炎病毒,突然出现急性发作的时候,但当时患者没有发热。有人说条文里边有“反发热”,为什么这里没有发热?有这样的疑问是很合理的。因为,当时我是讲此方的临床应用,也就是讲这个方证面对临床应用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特异性症状,所以不包括发热;而条文里面所讲的是规定在外感热病发热的状态下使用,有一个特定环境。所以,这里一定要分清楚,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我先从《伤寒论》条文该方所起的作用、所在的位置、所造成的影响开始讲。《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说少阴病的体质或者少阴病的阶段,就是“脉微细,但欲寐”这样一种状态。慢慢地得了一个外感病,由于体质差,得病也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但总之是刚刚得——“始得之”。说明这个病邪没有经过太阳、少阳的阶段,直接到少阴。这样发病的时候,反发热,脉非常沉微,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去治疗。
这里有个问题,少阴病一般没有发热,宋本《伤寒论》第7条明确地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因此,少阴病应该是无热恶寒,这个才是一种常规情况,“反发热”,就说明是反常规的。那这个反常规的发热,说明什么问题呢?历代医家研究认为,太阳病、少阳病都是应该发热的,现在太阳病恶寒了,这就是表证。阴病正好相反,全部是恶寒的,没有发热,而现在发热了,说明它有表证,就是少阴病里还夹带着一点表证,这个叫表阴证。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现在临床上碰到一些体能差的老人、产妇、久病的,假如出现一种像太阳病一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有汗或者无汗,我们就知道,这就是少阴病“始得之”的“反发热”,就是一种表阴证。
这个阶段非常短暂,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全力以赴抢时间,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黄附子甘草汤,把表证祛除掉,不要让表证入里。另外,也可以通过扶阳解表的办法及时地祛除邪气,但这是一种抢时间的治疗方法,一旦出现不发热,你再想发汗,再想解表已没有机会了,病邪入里更加厉害,对人体 也更加严重。
长久以来,人们观察到像这种体能虚的患者出现外感病,病邪内陷的时候,就会出现下利、大汗,此时这个病就很难扳回,死亡的可能性就很大,特别是古代没有输液这种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办法,很多人都是出现四逆汤证以后死掉的。所以,《伤寒论》里就特别提醒,当发现是少阴病的时候,就 不能发汗,这个提醒是极为重要的。
《伤寒论》里有很多条文讲到这个问题。宋本第条提出:“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一旦失掉治疗表证的机会,入里后就不能够发汗,不能够用麻黄。
现在还好,“反发热”,还有一点点停留在表,但这个表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要抢时间用方证相对应的办法把表证去掉。就是说,病到里面了就不能用发汗的办法,差一点也不行。第条又重复了这个问题:“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就是说千万不能发汗,发汗就亡阳,亡阳就是四逆,四逆就是休克,休克就会死亡。
假如发汗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条文也交代了,第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假如不应该发汗的情况下发汗了,想祛病邪,其实被驱赶出去的是体内的精血,条文讲得很仔细,可能从口鼻出,或从眼睛出,这是下厥上竭,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很难治。可见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讲,少阴病不可发汗,这是整个治疗方面的铁则。而现在是阴病初期,非常短暂地出现了反发热,必须抓住时机,赶紧地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还可以消除这个夹有水饮的表阴证。
一旦 天过去了,第二天、第三天假如还有发热,那用药就要有千百倍的谨慎。因此,第条就说了,已经失去了 天,第二天还反发热,还有一点表证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是不是还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但要辨别患者有否水饮,如果没有水饮,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是储水的,这样才会比较放心。因为病邪入里的可能性就比前一个多了,所以“少阴病,得之 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 日无里证”,因为估计 日还没有里证,故微发汗。
这个发汗是非常微弱的,比较起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微”稍强一点,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微”更弱一点,总之都是微发汗,表现在用药方面就是没有桂枝。假如麻黄和桂枝在一起,那就不是微发汗,这里的区分非常仔细。
总之少阴病初期,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要知道少阴证中间还存在着表阴证的一种状态,就是阴证里面还有点表证,所以叫表阴证。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临床医生有非常大的作用,假如不懂得这一点,临证时碰到一个患者,你对他的体质状态不在乎,只根据方证去辨证,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或者有点汗,就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去治,那就可能闯大祸了。因为在这里还只是纸上谈兵,脉象也是非常典型的,微细、沉微脉,但临证有时脉证并不一致,虚弱的患者而脉象还是浮紧脉,这时我们可能会更加认为是桂枝汤、麻黄汤证了,所以体质状态要高度重视。同时腹证也要补充,这样才不至于在这个节点上出现问题、发生事故。
曹颖甫先生是近代最 的经方家,他的《经方实验录》几乎是每一个中医师入门的读物,其中的一些典型病例和他的学生姜佐景所做的一些按语,的确是精妙无穷,让人受益匪浅。但是人都不会十全十美,书中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讨论,这种讨论丝毫不会损害曹颖甫的成就,而只会使我们更清楚整个经方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东西,这样才可以给我们临床带来更大的进步。
书中有一个病例是曹颖甫先生自己写的。他说丁甘仁先生去世那一年的6月23日,若华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夫人亲自去小西门外看房子,很迟才回来。回来已经是晚上了,她说今天晚上不想吃东西了,很想睡,很疲倦,就盖被睡觉了。睡了以后非常恶寒,就用很厚的棉被盖上去。这是6月的上海,她那么恶寒,把最厚的棉被都盖上了,可也没能使她感到温暖。口角生疮,眼睛出现红,好像热证。但是“腹中和”,这3个字非常重要,腹部不胀也不痛,按下去也没有什么抵抗,这叫“腹中和”。后来这个病变成承气汤证了,也就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变证,所以这3个字是“眼”,大家要看清楚。
“脉息浮紧有力”,脉象是有力的,棉被盖了很多,汗也出不来,很长时间汗出不来,身上仍然不热,虽然体温可能很高了,但是自己没有热。他就自己给她开了方子: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服了以后,盖着棉被,半天“不动声色”,等于说没有出汗。再开一帖,麻黄、桂枝均改为三钱,仍然没有效;又开一帖,连着让夫人喝麻黄汤,如是一直到次日中午连着吃了四帖药,“了无所出”,一点汗也出不来,他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曹颖甫当时在上海号称“曹一帖”,是非常了不起的经方家,认为自己夫人的病证就是麻黄汤证,连服了四帖麻黄汤,汗还是出不来。直到这里,他也没有说自己夫人的体能状况。
实际上,他夫人体能是非常差的,其症状是非常疲倦,同时非常恶寒,虽然脉象有力,但整体上属于一种虚人的外感,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了,因此,随便你怎么处方,如果没有附子在里面,汗就出不来。虽然一天时间还不到就投了四帖麻黄汤,麻黄吃进去了不少,可汗还是出不来。曹颖甫自己也没办法了。于是就请他的学生章次公来商量。章次公按脉察证以后说,先生你的胆量怎么这么小?曹颖甫说,怎么小呢?章说麻黄、桂枝应该各开五钱。五钱就相当于现在的15g了,这对于一个50多岁、体弱的妇女来讲,应该是很大量了。按章次公的处方,甘草、杏仁的量不变,麻黄15g,桂枝15g。给曹夫人喝了以后不到半个小时。夫人感到身上非常热,汗大出,这个汗臭得不得了,来看她的二房东只得掩鼻而立;人站在房子外面看到患者身上腾腾的热气。夫人的病终于过了太阳病,恶寒没有了,而转为了阳明病,口干渴,脉象洪大烦躁, 是用调胃承气汤下了以后才好的。
由此可见,原来“腹中和”,经过治疗以后,用了那么多的麻黄、桂枝, 这个病变成了阳明病,再用下法,虽然病治好了但这其中会有误治的成分。
宋本《伤寒论》第29条讲:发汗,假如汗出不来的话,就是没有正常的出汗,病就会转阳明,转为承气汤证。曹夫人的这个病证就非常符合,同时说明曹颖甫可能对于这种虚弱人的体质没太注意。
分析一下,当时是年的夏天,曹颖甫先生60岁,他夫人潘氏,也是老年人了,并且体质虚弱,有什么根据呢?因为同是在这本书里边,姜佐景曾经在另外一个病例里讲过,说:“师母体素瘦削,而微有痰饮之疾。”就是说曹夫人很瘦又比较虚,又有痰饮。这样的人就符合我们所讲的体能差又有痰饮者,起病出现恶寒发热,恶寒非常严重,精神非常差的时候,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为有痰饮;如没有痰饮,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所以曹颖甫开始用方就有问题。
曹夫人这次外感以后,自己并没感到发热,但是恶寒非常严重,这就是明显的少阴表证,即表阴证,符合《伤寒论》讲的“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因为她自己不感觉热,故即使体温高也不算热。曹颖甫先生投麻黄汤是缺乏根据的,特别是不符合夫人的这种体质状态,所以服药以后,麻黄连续加了4次,还盖了厚厚的棉被也不动声色,汗始终出不来,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就说明曹颖甫先生的处方是方证不对应。章次公先生认为是麻黄、桂枝分量不足,其实也缺乏证据。患者这样的体能,这就是方向不对,而不是分量不足。虽然 用大剂麻黄汤得以汗大出,但病却没除,而是转为阳明,口渴、脉象洪大、烦躁, 还是用调胃承气汤治好。经过了那么多的曲折,焦头烂额,才终于治愈。回过头来看,这个应该就是少阴表证,当初的“腹中和”遭到了反复误治,才造成了这种中阴溜腑的承气汤证,出现少阴的急下证。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在整个《伤寒论》研究过程中,外感病表证里面有两种表证:一种是阳证的表证,太阳病;一种是阴证的表证,少阴病。这样的一个理论框架对临床诊断是非常有利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