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麻黄三两(去节)9g中药小故事——麻黄
芍药三两9g中药小故事——芍药
干姜三两9g中药小故事——生姜
甘草三两(炙)9g中药小故事——甘草
桂枝三两(去皮)9g中药小故事——桂枝
细辛三两9g中药小故事——细辛
五味子半升9g
半夏半升(洗)9g中药小故事——半夏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上八味,以水毫升,先煮麻黄,减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
桂麻姜芍草辛三,
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
咳而发热句中探。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首提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病机,然后叙症,这是《伤寒论》的又一种叙述方法。伤寒表不解,意味着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依然存在。心下有水气,是指患者素有水饮宿疾,外寒引动内饮,形成表里同病,但因水饮变动不居,故有许多的或然证。
如水停肺中,肺失宣降则喘、咳、咯痰;停于胃中,胃气失和则呕;水气不化则渴;水走肠间则利;气欲升而水阻滞则噎;气不升而水不行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如此等等,无不由水气所致。本条的主症是咳嗽,咯痰,干呕,故曰心下有水气,其他或然症是指水气进一步变动可致的种种症状。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紧。
副症: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表寒外束,水饮内阻
寒邪、水饮,皆属于阴,外束于表,内阻于里,故表里均是阴大于阳。在表,优势的阴的寒凝性、静性引起恶寒、无汗、头身痛等症状,弱势的阳的发散性不足而郁滞于肤表之内,故发热,但热势不高。在里,弱势的阳的升温性、动性降低,不足以温化津液,津液因其自身的凝聚性、静性而停聚,形成水饮。水饮停于肺中,使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吐痰多而清稀;聚于胃院,胃气失和,则干呕,各种或然症无不因饮邪停聚而产生。由此可知,水饮(就是痰饮)的实质就是阳虚,故《金匮要略》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
本方药分3组:
一组麻黄、桂枝、甘草,辛甘合化,以增强阳的升散动性,而麻黄还能直接作用于阴,降低其凝聚性、静性,总的说来,使阳增强而阴减弱,在表可发散外束之风寒,在里能升散内停之水饮;
二组干姜、细辛、半夏辛温入里,干姜增强阳的升温性、动性,细辛、半夏作用于阴(寒痰),降低其凝聚性、静性,此3味是专门针对内停寒饮,使之温化而设;
三组五味子、白芍、甘草,酸甘合化,旨在助长阴的凝聚性、静性,在表监制麻桂以免过度发散而伤阳气;在里制约姜、辛、夏之辛温燥烈,以免饮去热生。
如此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平调阴阳,使饮邪去而诸证解。
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