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病、处方、抓药过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煎药,只有药煎好入口才可达到治病的目的。每看过病后,往往交代煎药方法是最费口舌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并不会煎药,掌握的煎药知识又是一些不正确的方法,所以煎药有必要说说。
煎药虽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但是却有很多学问。汤剂是传统剂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剂型,一直沿用至今。
历代医家都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和质量,它对药物的疗效影响至关重要,即使是良医妙药,如果煎煮方法不当,也难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徐大椿说“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医学源流论》也说“煎药之法,最易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仲景先师对煎药法最为讲究。伤寒、金匮二书载方首,其中用汤剂者首,在每个汤方后都详细告知煎煮方法和溶剂的选择,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可以为准绳。百姓为节省计,常常一剂药煎煮数次,恨不能把药渣都吃进去的做法是错误的,更有甚者,把药渣晒干,下次再加入未煎药中合煎。我在实践中,煎汤药多是水兑足一次煎好,二剂以上的药合煎可煎二次,头煎、二煎药汁合兑,只因容器不够大之故。
1煎药的容器
煎药首先是容器的选择,古来传统用砂罐或瓦罐煎药,因它们导热均匀,散热较慢,不易于药物起化学反应,是较理想的煎药器皿。其实,用不锈钢锅、铝锅煎药也是不错的选择,和铁锅不一样,这两种质地的器皿是惰性金属,不易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铁锅容易和药物中的鞣质化合,而生物碱必须和鞣质化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这就是不用铁锅的道理。再就是煎药前一定要用凉水泡药,这个是有科学道理的。
常用的饮片都是干品,药材的细胞壁与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枯,其中的有效物质结晶沉淀在细胞内,先用冷水浸泡,细胞重新膨胀,可溶性物质重新溶解,经过渗透作用释放出来。若直接煎煮,饮片表面的物质易糊化,阻塞细小的孔隙,有效成分不易向外扩散,这样煎出率就下降了。
还有不可用热水浸泡,如山药、芡实、薏苡仁、茯苓、百合等含有蛋白质,遇热水则凝固在细胞内,阻止有效成分的煎出。其次是水量的多少,这个根据配方的药物总量多少和药物要发挥的治疗作用来决定,常一次加足水ml煎到要求的药量,这样不需要用时间来决定,很直观。
一般来说,汤剂一日的煎出量在ml左右为宜,这样分三次服用的话,一次就是三两左右,不多不少很适口。煎好的药要趁热滤出,这样成分才不会再被吸入到药渣中去。
2仲景煎药法有四
观仲景煎药法有四:
第一,浸渍法。即用开水浸泡,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代表,目的是取轻扬以治上焦。
第二,急煎法。医圣仲景未明言,但从用水多少可以揣测出。如芍药甘草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等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茯苓甘草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凡急煎之方,大多药味少,药之总量轻,或病情需要尽快给药者,或需一次顿服者。
第三,久煎法。一般是煎煮挥发去水量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如干姜附子汤、温经汤、黄芩半夏生姜汤都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桂枝新加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尽”,这样实际是把药煎成稀膏了。
第四,去渣再煎法。去渣再煎以小柴胡汤为代表,一般认为是为得到较高浓度的制剂有关,我观去渣再煎的方子,如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大柴胡汤等,均含有半夏。仲景用半夏都是生的,制法只是“洗”,为去除毒性,去渣再煎就很有必要,解了毒也醇和了药性。还有将药物分别煎煮再去渣合煎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现在去渣再煎多是为取得较高的浓度,或药物总量大,取汁少了会影响药物的煎出率,多了会给服药带来困难,故多煎出药汁再浓缩,量小力专以便服用。
还有呕吐之证,本不易进药,浓缩后更便以服用。仲师也有先煎、后下之法,如麻黄、葛根、茵陈蒿、酸枣仁均是把主药先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先煎茯苓,小陷胸汤之先煎栝楼,枳实薤白桂枝汤之先煎枳实,是因当时药物形状的问题,若把茯苓打碎末,栝楼切细丝,枳实切薄片,就可不先煎。这个宜灵活看待。后下者如栀子豉汤之后下香豉,是防香气挥发,桂枝人参汤“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也是为防桂枝中挥发油损失故。大黄在一些方子中后下的道理就不用说了。读书不可打马虎眼儿,仲景汤方的煎煮法还远不如此,每个方子煎煮法细心体味都是很有学问的,常举一反三见蕴藏的道理。
同等的食材,不同的厨子做出的汤的味道就不一样,煎药也是如此,且不只是味道的问题这么简单了。汤方对证,药味无差,疗效却打了折扣,就不得不考虑煎药的问题。
3细辛煎药要注意
《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细辛在《伤寒论》中入方6次、在《金匮要略》中入方16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猛将级药物。
细辛生药材为有毒之品,其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其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挥发性强,长时间煎煮则黄樟醚挥发消失,可保安全无毒。将煎药的砂锅盖掀开,窗户打开,以利于黄樟醚等有毒成分的挥发以保安全。
细辛中毒反应为口舌手足发麻、头痛眼黑、呕吐口渴、胸闷气促,血压与心率及体温升高,较重者还可躁动不安、面色潮红、瞳孔散大、全身紧张,严重者可出现肌肉震颤、意识昏迷而死于呼吸麻痹。
值得注意的是超大剂量细辛常与乌头类药物合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看,瞳孔散大者多考虑为细辛中毒,而缩小者当为乌头中毒。
麻黄附子细辛汤若出现乌头碱反应:双黄连口服液,两盒20支,顿服(一顿喝下)。煎煮过程中不能加冷水。建议饭后服。
建议下午六点之前服完,以免引起兴奋造成失眠。服药后若出现小便难解,可服用真武汤解决,顿服,需提前与患者沟通清楚。
细辛禁忌证的辨识,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烦热者,当谨慎使用。
4乌头碱临界反应的紧急处理
涂华新导师告诉我们,乌头通过高温水煮把它的毒性减弱,但是如果这个患者煎服不当,包括有的人一次吃药药量太大,真的有人“咕咚咕咚”一下子把药全喝下去了。出现乌头碱中毒,通常第一时间,马上喝下两盒双黄连,躺那儿别动,一站起来,乌头碱有点反应之后,就会血管痉挛,肌肉紧张,会出现嘴唇发麻,肚子肠道紧张,胳膊腿紧张,手像握住了一样,脚脖子像手抓住似的,膀胱肌紧张,总想上厕所,肠道紧张想去排大便,严重的时候胃紧张往外呕吐,上吐下泻,然后出现乌头碱继发性心率失常。乌头是大热的,双黄连二花金银花清热解毒的,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是往外透的,所以,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大寒的药,对抗一个大热的药。两盒喝下去,很多人躺在那儿别动,半个钟头就好了,关键是不能动,不能起来,一起来马上加重。乌头碱怎么去毒?少数民族把生草乌挖出来之后,箭头在里面“蹭蹭蹭”穿几下,就那么一点乌头碱射到动物身上,动物很快出现肌肉僵持,倒地不起,死掉了。动物中毒死掉的肉不能吃,尤其是沾染现代的化学毒药。我们是救人的医生,不是索命无常,怎么把一个有毒的东西变成一个安全的东西?我们把危险规避了剩下的就是安全了。所以,乌头碱通过高温,尤其是水煮,是最简单的办法。现在有电饭锅,用电饭锅煮就行了,我们过去家里有热水炉也非常方便。涂华新导师所告诉我们的,都是经验之谈,对患者是救命的,对我们医生也是救命的。这个患者出事了我们责任就重大,自己的门诊是不是马上就要关掉了?所以用药安全第一,如果不安全宁可不用;但是治病疗效必须得有,如果没有,要我们医生干什么?所以有些药,我们要用得有本事,得有效果。我们学习《伤寒论》,“乌头、附片”是绕不开的话题,如果大家在临床中遇到乌头碱的问题,大家不要怕,只要规范的用,就是安全的,就是救命的、治病的。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往期精彩回顾图解:六经辨证的系统性!(强大干货)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病能够一剂见效
当心!已有人中招!这两种外形相似的“花粉”:一种是真品,另一种却吃了上吐下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