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思维: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 ,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
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
桂枝汤和四逆汤怎么能放在一块儿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吗?
读完《伤寒论》第91条略有体会。记录如下:
91条原文:“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简单的解读一下本条:
疾病刚开始的症状学内容是:伤寒。此处的伤寒 不是说因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更不是“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广义的伤寒,自然也不是《难经》里所说的伤寒有五,其中所指的狭义的伤寒。
那么伤寒指的是什么?是张仲景医学里面独有的内容——症状反应。是《伤寒论》原文第3条所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包含第1条症状学内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什么医生想到了用下法?
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仲景以前疾病分表里,没有半表半里的概念,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里用吐法、下法,在表的用汗法,这一点在王叔和整理仲景医学的时候能体会出来(有专篇辨可汗、可吐、可下,不可吐汗下诸篇),仔细阅读张仲景原文也能体会出来(经常说发汗吐下后)。到张仲景时代产生了半表半里的概念,治疗的方法出现了和法,张仲景将经方医学体系的八纲辨证上升到了六经辨证。了解了背景,我们再看“伤寒”里面的症状,有“呕逆”,当时的医生没有分清呕逆是表证还是里证,所以给用了下法。
紧接着张仲景非常睿智的描述了下法以后所产生的症状学内容,其中有里证太阴病的“下利清谷不止”,还有太阳病表证的“身体疼痛”,为太阳太阴并病(如果依据症状反应,不问来路,我们叫太阳太阴合病也行),表里同病里虚者,先治里证,后治表证,这是定法。
治太阴用四逆汤,里解表证在,此时已经不论有汗无汗,因前有津液亏损于太阴的下利,现治疗表证的疼痛,只能用桂枝汤,这又是一定法。同时体会仲景用桂枝汤之广的意义。
解读到此,我们知道四逆汤是可以用来急救的(症状学吐、利,四肢厥冷),那桂枝汤呢?桂枝汤在腹泻以后还有“身痛”情况下主治症状是什么呢?
再看几条原文,答案就有了:
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桂枝汤治疗身痛!
机理何在?《本经》言“补中益气”。
好了,看看桂枝功效: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始终理会《伤寒论》,深研仲景医学,做一代经方传人。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层次人才,中国农工民主*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温热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届浊*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届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世纶经方传承班21期学员,王宁元伤寒派腹诊学员,*煌国际经方学院第四、第五期学员。建立“经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