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巧妙地利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了两类常见的病证。一方面,对于《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的症状,苓桂术甘汤发挥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对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提到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效。
这两种病证的核心问题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失常,导致气无法正常化水,水在体内停滞,形成隐患。因此,这两种病证都被称为“水气病”。这里所提及的“水气”概念,不仅包括有形的水饮,还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饮是实体,水寒之气则是其特性,两者如影随形,不可分割。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阳不足时,无法制约下焦的阴气,导致寒水邪气上泛;脾阳虚弱时,无法运化水湿,导致水气内生;肾阳不足时,无法正常气化水液,导致津液停聚为水邪。水气病的临床特点是“水气上冲”。由于心阳虚衰,无法镇守于上位,下焦的水寒邪气便乘虚上冲。这种水气上冲的现象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都有关,但前提是上焦的心阳虚衰无法降伏下焦的阴寒。水气上冲的临床表现为:气从脐下或心下部位上冲至胸咽,如同小猪奔跑的样子,古人称之为“奔豚气”。从脐下往上冲的气多与心肾阳虚有关,而从心下往上冲的气多与心脾阳虚有关。治疗水气病,关键在于温阳化饮、利水降冲。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应选择以茯苓、桂枝为主的药方。其中,苓桂术甘汤作为苓桂剂的代表,被广泛应用。茯苓在苓桂术甘汤中,展现出四种治疗作用。首先,它通过甘淡利水的方式消除体内阴邪。其次,它能够宁心安神,有效缓解心悸症状。再者,茯苓能够促进肺功能的正常运作,疏通三焦,恢复体内水液的正常循环。最后,茯苓还有补益脾土的功效,有效防止水气上冲。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发挥三种治疗作用。首先,它能补充心阳,克制水邪。其次,桂枝能通阳消阴,恢复体内阳气的正常状态。最后,桂枝还能下气降冲,帮助体内气机顺畅。茯苓与桂枝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当茯苓与桂枝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化气行津液、利水伐阴邪的功效。白术协同茯苓发挥补脾土、制水邪的作用;而炙甘草则帮助桂枝扶心阳、降冲逆。这四种药物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治疗水气病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针对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出现胸闷疼痛、心悸头晕、短气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浮肿和小便不利的现象。对于这些患者,本方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本方也有着独特的疗效。这些患者常常出现胸闷憋气、咳嗽或喘息等症状,痰多且质地稀白,面部和四肢出现浮肿。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喘息和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给予小青龙汤以缓解症状,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后,再使用本方进行调理和巩固治疗。此外,对于一些非上述病证但有明显水气病见证的患者,本方同样适用。水气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水肿、痰饮等症状。本方能够有效地调节水液代谢,改善水气病的各种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活血化瘀法,无疑是当今医学界在治疗心脏疾病时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而中医经典所言“心为阳中之太阳”,对于那些因心阳不足而患病的患者,医生们通常会选择使用苓桂术甘汤。这种“温药和之”的方法,既可温补心阳,又可调和气血,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各异,因此医者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苓桂术甘汤进行适当的加减。例如,对于那些心神不宁、容易惊悸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龙骨和牡蛎,以镇静安神;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可以配合二陈汤,以增强化痰的效果;对于头晕目眩的患者,可以加入泽泻,以利水降压;对于虚阳上浮、面红心烦的患者,可以加入白薇,以清虚热;对于心血不足、脉律不齐的患者,可以合用生脉饮;对于肾不纳气的患者,可以加入五味子和紫石英;对于血压偏高的患者,可以加入牛膝;对于口渴舌燥、舌红绛的患者,可以加入太子参、沙参和丹参;对于阳虚水泛严重的患者,则需要与真武汤合用,以温阳利水。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最常用的加减法,分别附列于下。
一:苓桂杏苡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甘草,加入杏仁、苡米,焕发新生,更名为苓桂杏苡汤。此方主治水气兼挟痰湿之症,水与湿交融,相互助长,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多见咳嗽多痰,痰湿内盛,阻塞气道,影响呼吸。胸满闷塞,气机不畅,令人不欲饮食。周身酸楚无力,沉重疲惫,尤以头部为甚,似被重物所压,沉重如裹。小便不利,水湿泛滥,影响正常排泄。曾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李某,虽已高寿,但生活尚能自理。然而入冬以来,他常觉胸满不适,咳嗽不止,且痰多色白。周身酸懒,不愿行动,对油腻食物失去兴趣,转而偏好清淡素食。观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无力,显系水湿内停,痰湿阻滞。针对此症,我果断投以苓桂杏苡汤。六剂药后,老者诸症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后续又以异功散调理善后。此案例足见苓桂杏苡汤在治疗水气挟痰湿之症中的卓越疗效。二:苓桂芥甘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入白芥子以疏肝利气,这个改良的方子被称为苓桂芥甘汤。它主要用于治疗水气病,尤其当这个水气病伴随肝气上逆的情况。曾经有一位43岁的女性患者曹某,她的情况就非常典型。曹女士经常感到胸胁发胀,尤其到了晚上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她还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的症状。此外,她还频繁地嗳气,情绪易怒。尤其在月经期间,她的小腹会感到明显的胀满不适。观察她的面色,呈现黧黑,舌苔则湿润如水,脉象沉弦。针对曹女士的情况,我首先为她开了苓桂芥甘汤,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香附。服用六剂后,曹女士的胸胁发胀感明显减轻,嗳气症状消失,其他的症状也有显著的改善。接下来,我改用小剂量的桂枝茯苓丸作汤剂给曹女士服用,并在其中加入香附和郁金等药进行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曹女士终于完全康复了。三:苓桂茜红汤证
苓桂术甘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胃阳虚引起的水湿停滞、胸胁胀满等症状。而苓桂茜红汤,则是苓桂术甘汤的变方,去掉了白术和甘草,加入了茜草和红花。这个变方的名字,既表明了其成分,也暗示了其主治病症。主治水气兼挟瘀血痹阻胸中,这是苓桂茜红汤的主要功效。在中医理论中,水气和瘀血是两种常见的病理因素,常常同时出现,互为因果。水气可以导致血脉瘀阻,瘀血则可影响水液的正常运行。因此,对于这种复杂的病症,需要同时调理水气和瘀血。曾治太原曹某,素有冠心病史,近来头晕,胸闷疼痛,控及后背,舌边有瘀斑,苔水滑,脉弦。曹某的情况正是水气兼挟瘀血的典型表现。头晕、胸闷疼痛、舌边瘀斑等症状,都表明其体内存在瘀血。而苔水滑则表明其体内水气过重。脉弦也是瘀血的典型表现。对于曹某的病情,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水气和化瘀血。因此,医生采用了苓桂茜红汤进行治疗。服用一段时间后,曹某的症状明显缓解,最终诸症平息而安。这个病例的成功治疗,充分证明了苓桂茜红汤在治疗水气兼挟瘀血痹阻胸中的疗效。#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