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接触过中医的人,来看中医,总是隔着厚厚的面纱。
知道它的厉害,却碍于它表面展现出的“晦涩”,止步于观望状态,看不懂,抓不住重点,无处下手。
哪知,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就像建房子一样,只要骨架定了, 人们看到的样子,总不会太大的变化。
01
生死之间的区别是气的有无
人之在世,若谈及中医养生,定绕不过形气神。
什么是形气神?简单来说,形,是有形的皮肉筋脉骨,是承载气的基础;气,是推动身体运转的能量与信息的混合体;神则是气的 系统,是气的升化。
形气神,便等同于中医的骨架,而骨架也分主次,三者中的“气”就是中医最为核心的概念。
说到气,相信梁友们不陌生,在可仁文章中出现的频次很高,尽管如此,很多人也只停留在“有气这个东西存在”的概念上。
气的重要性,是被小瞧了的。因为生死之间的区别就是气的有无。
它在受精卵一旦形成就存在了,跟磁场一样不可见,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气”在形体上的各种表现。
我们常常苦恼的中气虚、阳虚、阴虚、脾湿……它们背后指向的都是气的各种异常。
中医理论明白了,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总有些似懂非懂,勉强懂了之后,又不知道该怎么用来调身体。
其实,调理“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甚至很简单。
02
气出现了异常,该如何辨别、调养?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通过肉眼去察觉,到底是身体哪一部分的气出了问题,是肝?是脾?是阳?是阴?还是……
但王金城老师用10年时间,精炼出的“临证法”,给了我们一个可以简单、直接判断的法门。
,可以简单理解为1+2+6+4=13,指的是气可能会出问题的13个层面;临证法,则是辨别这13个层面哪里的气出了问题的方法。
1
中气虚;
2
阳虚和阴虚;
6
营卫不和、脾湿、胃燥、肝风、胆火、肺逆;
4
痰、食、水、血。
不只是抛出概念这么简单,王老师还会一一仔细为大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具体哪里的气出了问题。
光辨别还不够,王老师还给出了调养这13个方面的药方组合。
“临证法”训练营-小组讨论
以大家常见且熟悉的阳虚、阴虚为例。
所谓的阳气虚,其实就是指气上升趋势不足,且上升到上面的气不足。
这样的人眼睛没有神、舌苔颜色淡,声音软弱无力,日常困顿就想睡觉,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这时,我们想要调养阳气虚,需得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人参……这类本草加强一下中气;
其次,用桂枝、附子……加强气上升的趋势;
,再用大枣、当归、干地黄……增加上升到上面的阳气总量。
也就是说,阳虚的药方组合不是有桂枝、附子就可以,而是必须要有生发的力量、补益的力量、中焦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的本草组合在一起,才可以处理阳虚的情况。
“临证法”训练营-学员提问
我们再来看阴虚。
阴虚与阳虚正好相反,阴虚是气的下降趋势不足,收敛到下面的气也不足。
这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躁动安静不下来,手心热,舌红少苔,声音高亢,语速快,长期低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
而且,有慢性病且阴虚情况明显的人,一般也有阳气虚的情况。
因为慢性病的人,他的气长期异常,必然导致中气虚,也必然会出现有阳虚的情况。这个时候若只针对阴虚调养,而不注意中气虚、不注意阳虚,则病就不能完全好。
所以,我们在调养阴虚时,考虑的也要更多一些。
一是同样要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人参……加强中气;
第二,用半夏、五味子、元参……增强气下降的趋势;
第三,再用麦冬、芍药……清除上面已经形成的郁热;
第四,用牡蛎……收敛因为阴虚而不安宁的精神。
,用黄芪……增加收敛到下面的阴气总量。
剩下的11个气出现异常的部位,王金城老师也会一一为我们详细讲解。
简言之,我们从中收获的就是一份可以用中医知识做到自查、自养的本事:根据自己气出问题的部位,自己开出组方来调养。
稍差一点,即便自己暂时还开不出处方,也能大致看出别的中医开的处方,是否符合你和家人的病症。
03
学会之后,他们收获了什么?
青:跟着王金城老师学习之后,实实在在见证了临证法的厉害。
之前遇到一个患者,他当时的状况是:前一天上吐下泻,直接不能进食,跟喝酒又吃凉有关系;第二天有点虚了,说话声音发仓,没有力气,脸色发黄,小便不利,上午拉了空气。
我当时想出的处方是:甘草20、干姜20、茯苓20、党参30。没想到患者喝了之后,直接拉出来了,让我有些受伤。
后来马上请教了王老师,他给出了下面的方子:
效果真是厉害,3个小时的时间,就让患者恢复了活力,能吃,能喝,有力气了。
第二天,患者面如桃花,恢复了唇色,大便成型,已无呕吐下泻。
就两副药,太神奇了!
感恩老师的临证法,让我们对中医有了新的认知。
通过这次实践,我总结出了,“有邪气的时候,补益正气也可能会增加邪气。”
yanhongjun:我有个同学的女儿想让我给他开药,我把她的情况总结一下,然后给出了我的思路和药方。
宋女,22岁,公分,90斤,大学在校学生。
她的症状是:
1、感觉怕冷,怕热,手脚偏凉,稍活动易出汗,手足心出汗。
2、有头痛现象,西医检查是神经性头痛;腰痛、肌肉痛;口干、咽干、干燥、口热。
3、有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现象;喜欢喝热水,也喜欢喝冰水;情绪易怒、悲伤、烦躁、抑郁、忧郁、焦虑,喜静不喜动,情绪失调。
4、大便每天一至两次,基本成型,颜色黄,粘马桶;不容易睡觉,睡得晚,但睡着也能深睡,有鬼压床现象;白天犯困,精神疲倦。
5、月经提前,时间短,1至3天就过去了,有痛经现象,量一般,有血块,颜色鲜红,腰酸,小腹坠胀、白带正常。
6、吃饭挑食,爱吃辛辣、油炸、麻辣食物。
我的判断是,她是阳虚、脾湿、轻微血淤,还有失眠。最主要问题出在晚上睡得晚、以及饮食上,有情绪焦虑。
我组成的药方是:党参20、炙甘草7、茯苓12、干姜9、桂枝15、生白术15、当归10、首乌10、川芎15、知母7、炒酸枣仁20(本地的或太行山的,不要国外的)、丹皮10、丹参10、红花7、益母草7、龙骨10、牡蛎10、陈皮9、半夏9、生姜10、大枣5颗去核。
上面这一位同学开出的组方,可谓是真正吃透了王老师的临证法。
以下是王老师的评价↓
蔡贤泽:偶然参加了王老师的课程,收获非常大,完全颠覆了对中医的认识。
整个学习及收获,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总结:原来,自己就像掉到了一片丛林里面,虽然知道丛林里面有很多宝藏,但是每天看见的都是大树,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参加王老师的课程之后,特别是掌握了以“气”为核心的临证法之后,再回头过来看任何的经典和病症,都可以根据这个指南针和地图,可以很快速地定位和分析疾病。
我在学习了短短两个月后,孩子感冒发烧、老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我都开始给他们开方进行调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使有不清楚的知识点或复杂病症,都可以很快速地查考经典,快速整理出如何去分析气的异常,如何去治疗。
总结:中医学习需要一个指南针和地图,否则就会迷失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虚度光阴。
感谢王老师,临证法让我少走了10年以上的弯路!
断章: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我觉得意义不仅仅在于王老师让中医复杂难理解的一些东西落地,掰开揉碎重新组合,让你更好理解。
对我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我可以顺着老师给我牵的这根藤“”爬,我不会晕头转向,我知道只要方向对,哪怕我爬的慢点,哪爬我是蜗牛,但我一直在进步。
我前进的方向是对的,我剩下的就是在这个架构上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实践完善。
的这根藤是直的,两点之间距离直线最短。
张同学:架构思路让我跃跃欲试,想立马开方的感觉,原来方剂可以这样开!当天没忍住给自己按开出了 个方,兴奋的3点就醒了。
赵同学:有点像爬泰山,传统中医人是爬上来的,老师直接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索道,方法不一样 都到达山顶看到了日出。
04
授课老师何许人也
王金城
中医学者
私淑黄元御十几年
黄元御医学思想传承者
中医数字化研究开创者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作者
在可仁看来,王金城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者,更多时候是一位授人以渔的师者。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王老师一头埋入中医,一心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尤其是黄元御所著的《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难经悬解》等经典,截止到年,撰写了多万字,出版了十二本书。
王金城老师所著的《「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王金城老师想做的、正在做的,便是把贯穿中医几千年的内在逻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想要学中医、用中医的人听。
于是,才有了这堂课——《临证法》。
不少同学更愿意称呼它为,“一个白话版的形气神调养手册”,“一个人人能用的中医万能公式”。
可仁想,这大概就是对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极限理解后的成果吧!
05
《临证法》线下训练营报名信息
今年6月,王金城老师的“《临证法》线下训练营(第二期),将来到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
王金城老师还将带大家现场进行自我睡眠问诊,并现场实践教大家开出自己的睡眠良方。
课程表
课程费用
注:交通、住宿、餐饮费用自理;报名成功后,客服会主动联系您,帮您预订酒店、规划行程。
开课地点中国-成都
社群服务
上课期间,将会有助教服务团队陪伴,课程结束后,会有长期存在的社群和大家一起学习,定期开展老师视频直播或录播,在实操中给予指导建议。
特别福利
现在报名,享受早鸟福利价,还可获得3重福利:
1、价值元的线上学习课程(王老师亲自录制);
2、价值元的正安睡眠师一对一的睡眠诊疗;
3、王老师亲笔签名书籍《「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报名咨询及报名可添加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