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条:太阴病,脉浮者,可汗,宜桂枝汤。
释义
本条没有说明症状,仅举出脉浮作为发汗的依据。
因而引起注家的争论,有的主张是太阴表证,有的主张是兼太阳表证。
太阴既然是阴中之至阴,不应当有表证,如果说有,那么,表证的表现是什么?
柯氏指出:“当见四肢烦疼等证”,果如柯氏所说,那么,临床上只据脉浮与四肢烦疼,能否诊断为表证呢?
由此可见,以兼太阳表证之说为是。
因脉不沉而浮,为病机向外,里虚不,甚,故可用汗法以解其表。
如果里虚甚,或脉象不浮,虽然有表证,亦不可治表,而应先温其里,或温里为主,兼和肌表,如桂枝人参汤。
关于本证之用桂枝汤,是否也是自汗?
王肯堂指出:“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
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
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盖以三阴兼表病者,俱不当大发汗也。须识无汗亦可用桂枝也”。
按中寒阳虚禁汗,仲景于《太阳病篇》已经明确交代,肯定不可用麻黄汤。
桂枝汤的解肌发汗,是通过调脾胃而和营卫,不同于单纯发汗,所以用于太阴病兼表还是比较适宜的。
恽铁樵说:“此发汗仍是因太阳未罢而汗,必须有太阳症,不得仅据脉浮。
须知不当汗而汗能生内寒,在上则呕逆,在下则泄泻,为太阴所忌也。”
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释义
霍乱吐利止,说明里已和,升降复,大病已去。
唯身痛不休者,是小邪不尽,营卫不和,表证未解。
表不解,即应解表。
但考虑在霍乱吐利之后,故当视其正邪盛衰情况,斟酌用药以和解其外。
因为吐利之后,脾胃气弱,不耐麻黄汤峻汗,故宜用桂枝汤微发汗、调营卫以和其表。
《伤寒论译释》认为:“本条消息二字寓有灵活变通、随证选药的意思,如吐利止身痛不休,必须兼有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等表证,才适合用桂枝汤。
如见表证而脉沉迟,身体疼痛不休,此为阴液受耗,筋脉失养,当用桂枝新加汤。若卫虚多汗而身痛的,可用黄耆建中汤,不必以桂枝汤一方为拘。”
成无已说:“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与桂枝汤小和之。”
张令韶说:“本经凡言小和微和者,谓微邪而毋庸大攻也。”
方有执说:“消息,犹斟酌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之意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