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神方“小青龙汤”治愈多年重度鼻炎案。
“闪光的伤寒论,不朽的经方”医院牛朝阳主任门诊病案分享:小青龙汤加减3周治疗重型鼻炎:患者苏某,男,46岁。主诉:流涕、喷嚏5年,加重1年。现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流涕、喷嚏,反复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时发时止。于1年前流涕、喷嚏加重。遂于年9月8日求诊于牛朝阳主任门诊,刻下:流浊涕,喷嚏不止,眼痒,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鼻塞,夜间较重,影响睡眠,纳可,二便调,性情急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鼻炎病—寒饮郁肺夹热。治法:温肺化饮,兼清郁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9g干姜10g麻黄9g炒白芍9g甘草6g细辛3g法半夏12g醋五味子10g石膏30g6剂水煎服日1剂。年9月14日二诊:患者诸证基本消失,偶有清涕。守上方去石膏15剂。年10月1日随访:诸证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
按语: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对应的症状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鼽、嚏、鼽喷、鼽嚏”等。“鼽”在中医中有两种释义,一是指人体解剖部位中的面颊、颧骨,二是指鼻塞不通的证候。“鼻鼽”之名,首次出现于《素问·脉解》,书中记载“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严氏济生方》鼻门有云:“夫鼻者,肺之候。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为衄、为清涕、为窒塞不通,或不闻香臭。风寒之邪,风邪是“六淫”之首,可与寒、湿、痰、燥、热(火)等相合为病,其与寒邪相结合后侵袭身体,可致外感风寒证,表现为鼻塞、流清涕。《鼻病诸侯》有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写道:“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的中药方剂。方中麻黄、桂枝为君,麻黄发散归肺经,能开腠理发汗,桂枝温煦归肺经,能发汗解肌,疏散风寒,两者属相须配伍;干姜、细辛为臣,细辛发散,既能散表寒,又能温肺化饮,干姜归肺经,亦能温肺化饮,两者属相须配伍,且能温化中焦。五味子、芍药能收敛,与麻黄相反相畏配伍,防止肺气耗散,也能制约辛散药的药性。半夏为佐,能燥湿,与干姜配伍,能调节津液分布。甘草为佐,能调和诸药药性。寒饮郁久化热,给予石膏清解郁热。诸药配伍,开中有合,散中有收,以使风寒得解,寒饮得化,郁热兼清,肺之宣降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