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剑突即鸠尾,在胸骨柄顶端的位置。腹诊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患者有剑突肿痛的现象,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月经不调、卵巢术后、乳腺增生、结肠炎、神经衰弱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冠心病、颈椎病、痔疮、黄褐斑、胃炎、糖尿病、前列腺炎、肾结石、高血压、心脏病、脑梗死、肾功能不全、阳痿等病证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剑突有肿痛,有的患者则因为剑突多年肿大,甚至以为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现象。
剑突肿大,西医认为是胸骨柄软骨炎,诊断学上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却有很大的价值。据剑突肿痛这一腹证,就可以知道患者疾病形成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治愈,需要耐心地慢慢调理。
临床上剑突肿痛所对应的方证有很多,因此,把它作为某方证的特异性不强。我经常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柴胡桂枝汤证中发现剑突肿痛,因此把它看作是心下支结与胸胁满微结之类的腹证。在我看来,剑突肿痛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阿是穴,当临床上碰到患者出现剑突肿大并伴有压痛,我经常就在这个位置针刺,这种以痛为腧的选穴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常某,50岁,男,在温州打工的农民工,身高cm,体重69kg。胃病20年,近年体重减轻。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进展期胃癌、幽门不完全梗阻。血红蛋白降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年2月19日初诊,刻诊:体型壮实,精神尚可。自述早晨神疲乏力,面色黄暗无华,纳食不香,胃脘胀满时痛,经常呕出隔宿食物,大小便尚可,脉象沉细,舌暗红,苔厚白。腹诊:心下部略膨隆,鸠尾(剑突)肿大如瓶盖,按之疼痛。
患者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故想通过中医来进行治疗。我告诉他,这个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没有把握能治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希望在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趁现在身体还可以,医院做手术。
我在他的剑突肿痛处即鸠尾穴刺血后拔罐,拔出很多黑血,同时投予半夏厚朴汤合香苏饮5剂,药后自觉胃脘胀痛、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
复诊11次,每次鸠尾刺血后拔罐,半夏厚朴汤加减,前后治疗4个月,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2.5kg,性功能恢复。鸠尾肿大明显缩小,按之不痛。6月8日停药,我告诉他症状消失不代表胃癌已经治愈,并嘱咐注意休息,必要时要去做西医检查,观察疾
病有没有发展恶化。他身体好转后,天天踩三轮车载客。
1年后,他儿子打电话来说,他爸爸的病情复发,回老家安徽做了手术。
这个病例虽然最终没有治愈,但那么长的时间内,那么严重的症状,通过中医的治疗居然慢慢地减轻乃至消失,可见在鸠尾针刺拔罐放血非常重要。
例2
王某,40岁,男。5年来酒后神志不清,打人骂人。平时性格内向,面色暗红,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小便秽臭,手足烦热。鸠尾(剑突)肿痛。用三味黄芩汤7剂,在鸠尾穴刺血、拔罐,针药治疗后诸症大减。
二诊时,鸠尾穴再次刺血、拔罐,原方不变,2周治愈。
10年后,年7月随访,得知这10年中酒后神志不清,打人骂人仅发作过1次,且没有过去严重,自行服三味黄芩汤5剂而愈。夫妻关系更为融洽,其妻子感谢万分。
例3
徐某,37岁,女。下肢浮肿2年,早晨眼睑亦浮肿,口苦口干但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有反复发作荨麻疹病史。鸠尾(剑突)肿大压痛,脉弦,舌暗淡红,舌苔白腻水滑。西医诊断为特异性浮肿,考虑是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用焦树徳先生的鸡鸣饮治疗,同时在鸠尾穴压痛肿大处刺血、拔罐,针药结合治疗以后下肢浮肿大减,前后治疗3周而愈。7年后随访得知,这期间下肢浮肿仅复发3次,但比过去轻微,自行服鸡鸣饮而愈。
鸠尾(剑突)肿痛是疾病的一个明显征象,鸠尾肿痛的大小轻重和疾病的轻重缓急有直接的关联,随着疾病的进退,肿痛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人体“健病之变”(从健康到生病以及从生病到恢复健康的变化)的一种隐匿性的指征。
本文节选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是由 经方学者、临床家娄绍昆老先生在“中医书友会”的精品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娄老以满腔的热情,把自己一生研习、实践《伤寒论》的心得、感悟和临床应用经方结合针灸的宝贵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故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内容围绕《伤寒》、经方、针灸这个主题,紧贴临床实际,直面难点、疑点,大胆陈述观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授人以渔。是一部学习和应用《伤寒》、经方的难得佳作。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上)●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