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相信没有人会反驳,无论是从出现的位置还是使用频率,都居伤寒全书之冠。同时,还有一个奇妙的统计,《伤寒论》中入方的前5位中药分别是:甘草(70次),桂枝(43次),大枣(40次),生姜(39次),芍药(33次),合起来刚好就是桂枝汤的组成。
根据仲景条文分析,桂枝汤的功用主要有“解肌”“发汗”“解外”“解表”“攻表”“救表”“调和营卫”“和解”“救邪风”等表述。其临床功用一直是主要争议焦点之一。要充分解构桂枝汤的具体功用和病位,需结合以下方面分析。
01桂枝汤组成药物的药证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5味药组成,按《神农本草经》载录: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小编:注意这里,没有解表、也没有发汗)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生姜:《本经》未录生姜,仅于干姜条言生者尤良。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结合药证,方中除生姜外,桂、芍、枣、草均有补益作用。《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后注须啜热粥,也意在充养谷气以助药力,使营卫得和、中虚得建而驱邪出表。
02桂枝汤组方特点
方中桂枝升散,芍药苦降,一升一降,斡旋气血以补虚,和调营卫以驱邪,合姜、草、枣,药虽仅有五味,但集辛、甘、苦、温、散、降为一炉。且生姜一味尚有发表散寒之功,共用具有补中能散、散中能敛的制方特点,而达补中祛邪、安内攘外之功。
03参合桂枝汤类方证功用
桂枝汤加减后形成的类方较多,计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20余方。从与桂枝汤方药组成最相近的小建中汤分析,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而饴糖的原材料主要是小麦或大麦、玉米或糯米、红薯等,经蒸、晒、沉淀等工序制作而成。《名医别录》谓饴糖的药证为: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日华子本草》谓: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从其原材料和主要功效看,与桂枝汤方后需啜热粥实有异曲同功之妙,皆意在充养谷气,增强补虚之力。小建中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也是增强补虚而缓急痛之功,二方不应因此些微差异,而致方药的建制全变。赵洪钧、马堪温所著《伤寒论新解》在有关桂枝汤证上持这一观点。
其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亦类此,皆有营弱卫强、中虚不固的证机贯穿始终。
04表虚不当发汗
桂枝汤的传统认识主要属太阳中风证也,即表虚证。但已有汗出而又属表虚的话,是不应当再发汗的,否则会犯虚虚之戒。而临床所谓病汗、正法的提法,多有穿凿附会之嫌。
05结合《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载:“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其中阴脉小弱,从脉象上说明是虚证。又有其人渴,也是因津虚。仲景治以桂枝汤,也可说明桂枝汤属补虚剂,而非发汗解肌剂。
06芍药性味功效反推
从《神农本草经》药证看,芍药味苦,而苦性能泄。临床上许多患者,特别是脾胃素虚患者,服芍药或大剂量使用芍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符合苦性泄下的特点。同时,入口咀嚼,芍药亦无酸味。传统所谓芍药味酸,与桂、草相合,酸甘化阴云云,也经不起推敲。那么基于以上认识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
07名家相关论点
尤在泾、吴谦认为桂枝汤属“安内攘外、助正气、祛邪气”之方。曹颖甫认为桂枝汤证机为“营阴内弱”,其余姜佐景、章次公、江尔逊等先生亦持相近观点。
临证上,清代医家叶天士依据“络虚则痛”为主要病机,而擅用桂枝汤治胃脘痛。儿科名家董廷瑶先生则擅用“倒治法”,即通过桂枝汤调营卫、促脾醒、补中虚,使厌食症患儿思食。可谓深得桂枝汤补中虚之妙。
结
语
综合以上,传统将桂枝汤归为太阳病之方,主要是习惯将桂枝汤证与太阳中风画等号的定势思维使然。但实际上,桂枝汤证无非是治疗太阳中风最常见和最典型的方证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证。另外,如果将桂枝汤证专属划归太阳中风,那么就难以解释桂枝汤为何能治内伤杂证。相反,临床上,若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不唯太阳中风,其余五经之病见此,均可无拘何经、无拘何病名、无拘外感和内伤而运用桂枝汤。传统所谓的桂枝汤外能调营卫,内能补中虚,实为面面俱到的说法。因此,桂枝汤的功用应为补中虚,调营卫,总属补益剂,六经方证病位应归属太阴病。传统所云的其具有“解肌、发汗、发表”等功用,实赖桂枝汤补中虚、调营卫以托邪外出之功而实现。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六经方证观心鉴》,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本书编写所遴选的方剂,以经典经方和名老中医的传世验方为主,均经过作者的临床实证和思考。关于寒、温、时、验诸方的六经病位,主要依据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方证的整体功能、药证的特殊证治方向、各药在方中的主次地位等来分类,同时还参照传统约定俗成等综合进行划归。验案解构部分以《伤寒》六经方证观思维去辨析、解构经方、温病方、时验方的临床运用,观点新颖,贴近实际,文字流畅,内容可读性强,间有作者临证中所思所得锦言片语,相信能够引起业者的思考与共鸣。本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爱好和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END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这种头晕,大部分医生都可能误治●一位师承中医的从医之路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