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医圣张仲景所创的桂枝汤,药仅五味,配伍却十分精妙,是历代医家效法的准绳。张仲景将此方列为群方之冠,后世有人称之为“万方之祖”,其地位显而易见。桂枝汤这般霸气的存在,后世医家倒也没有辜负它“万方之祖”的美誉,南宋医家许叔微、清代名医吴鞠通、叶天士等人,临证妙用桂枝汤的实例,也不在少数,今且分享4则医案,以飨同好!
???桂枝汤被誉为“众方之祖”,是学中医的人必须学会的一个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掌握桂枝汤的精义,很多人几乎很少使用桂枝汤。所以说桂枝汤为众方之祖,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口头禅,医者未必知道其真正的奥妙。大多数温病学派的医家认为,南方无伤寒,所以南方基本用不上桂枝,桂枝汤自然也不可能用得上。现代的医家几乎没有人不受温病学派影响的,所以基本上也都认为桂枝汤只用于中风,只是外感疾病的一个方,忽略了桂枝汤通过加减化裁几乎可以治疗一半以上的疾病。
除了桂枝,桂枝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药物叫芍药。桂枝治疗冲逆,可以辛甘发散、扶阳,芍药则可以酸甘生阴,使阴阳之间能够很好协调。实际上,桂枝汤中桂枝所针对的大多数是上焦的问题,所以有冲逆则可以重用桂枝;芍药针对的是下焦的问题,所以上焦有问题很少加芍药,只有在少腹有问题时才会加入芍药。
桂枝汤中加桂枝则是扶阳,加芍药则是柔肝,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药关系。温病学派及后世很多医家都没有明白这个关键点,所以有的时候用桂枝汤都是用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甚至没有生姜、甘草、大枣。
众所周知,大枣是非常有名的食品,特别是山东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枣树,大枣具有充饥的作用。甘草则是生长于沙漠地区的本草,具有非常强的保持水分的能力,所以用甘草的关键一般都是津液出现了问题。生姜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都可以用,除阳明的大热之证外。
陈修园说,《伤寒论》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存津液。因为外感疾病治疗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发汗,或者通过泻下,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甘草就是一味非常好的存津液的药,所以凡是出现了舌苔比较干枯的症状就可以加大甘草的用量;而出现了水肿,舌苔厚腻,即使需要使用甘草,也要减量。甘草一般用10~15g,如果湿气比较明显则用5g,有明显的水肿或者肾病,就需要着重考虑,到底解毒的需求大,还是祛湿的要求高。
大枣其实也有像甘草一样保持津液的作用,但是大枣作用的部位不一样。甘草主要作用于脾胃,所以有胃肠黏膜症状者,大多会使用甘草;大枣则多从肺来考虑,比如十枣汤用来治疗肺气导致的水肿,就不用甘草,而用大枣。大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矫正味道,对于很多口味不好的药物,只要加入一些大枣,就可以很好地矫正味道,加强药物的可摄入性。
生姜有时与干姜等同使用,但是生姜的作用范围比干姜更广。比如生姜可以解毒,主要是针对各种菌类的毒;生姜主要用来治疗各种水气,所以有除痰饮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说生姜可以通神明,可见可以用来美容,因为面部表情是神的表现,所以能够通神的药物都具有美容的作用。
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点不是桂枝和白芍,而在于生姜、甘草、大枣,因为这三味药才是关键的补脾胃药,脾胃正则营卫自调。所谓“和”是什么意思?《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所谓的“和”,其实就是运行的节奏与规律一致,而对于人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营卫之气的和。
《经络考》说:“营气之随宗气而行者,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则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故五十度复会手太阴也。”所以营卫一天运行的距离就是五十度。营卫和只有一种方式,但是因为不和有好几种方式,营卫和就是营气围绕人体转五十度,卫气围绕人体转五十度,两者都符合才算营卫和。如果其中一个没有转到五十度,或者超过了五十度,就是营卫不和,所以《伤寒论》说有营和卫不和。
营卫不和通常表现为出汗,或者说自汗,或者恶风。自汗与盗汗有区别,但是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卫气不足,所以桂枝汤有时可以治疗自汗,有时可以治疗盗汗。用来治疗盗汗,一般还会加入龙骨、牡蛎,治疗自汗有时还会加入黄芪。
?桂枝汤应用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病案举例
治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仲景《伤寒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许自制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寥笙注:本案亦太阳中风桂枝证。云病伤寒者,外感之总称也,不必于风寒而凿分,要在证候之虚实而分辨。患者初服桂枝汤三啜而病不解,非方不对证,而是用药有误。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而易以温里祛寒之肉桂,则在表之风寒必不能除,故服之病不解。许询明其故,畅论肉桂与桂枝之功用各殊,不能一例观,遂自制用桂枝汤一啜而解。桂枝辛温,解肌发汗;肉桂辛热,温中散寒,一为解表药,一为温里药,主治各别,混同施用,是以无功,医者固不可不先明药性也。
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证变证。《伤寒论》原文第56条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患者伤寒六日,表里兼病,究竟宜汗宜下,这是辨证的关键所在。众医议承气下之,以为不大便六七日,谵语狂笑,里证急,故宜下也。独士材以为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以汗解。众医与士材各有所见,脉症合参,从整个病情考虑,病人脉浮而大,虽不大便六七日,而腹无胀满之苦,仍头痛有热,自汗,小便不黄,表症仍在,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故药后及夜而谵语狂笑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承气证之假象,一剂而兼愈。所以治病无他秘诀,秘诀在于辨证,尤其在于辨证辨得准。
治一人,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汗出,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6g。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热稀粥,令微汗出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然。
寥笙注:本案为太阳中风证。《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患者症状与本条相符,故用桂枝汤原方为治。末句说:“无汗仍然。”是指服桂枝汤后未能微似汗出而言,仍须啜热稀粥以助汗。吴氏为清代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甚行于世。温之与寒,判若水火,一热一寒,不容混淆,认得温病清,方辨得伤寒明。此案为吴氏治太阳中风的病例,有是症便用是方,辨症证治,丝毫不容假借。世有执无病不热者,于是悉用凉寒之药;执无病不寒者,于是悉用温热之剂,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断用事,入主出奴,病人受殃。吴氏长温热之治,而能熟用伤寒方,可谓通家。案虽一般,特选辑之,于以见伤寒与温病,固客观存在,不以医者之主观好恶为转移也。
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徐灵胎批曰:咳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
寥笙注:本案为桂枝汤禁忌证。《伤寒论》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为治太阳表虚证之方。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之伤寒表实证,应以麻黄汤开表发汗,桂枝汤是禁剂。若酒客病,因内蕴湿热,桂枝汤助热碍湿,得之则呕,所以桂枝汤对酒客也是禁用剂。此外,凡素有湿热之人,以及阴虚阳旺之火体,桂枝汤辛甘温散,如其误服,都能引起失血。所以经文说,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这是有所指的,不是空谈。叶氏所见,及徐灵胎的批语,都是阅历之言,是有临证实践意义的。识别了桂枝汤的禁忌,才能掌握好桂枝汤的适应证而运用自如,临证时可收得心应手之效。
???总结
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疾病,亦可广泛用于内伤杂病。诚如《金匮要略心典》中曰:“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可以说,桂枝汤虽仅为一首方剂,但它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桂枝汤的使用提示中医亦很重视疾病的护理。也正因如此,后世医家给予桂枝汤极高的评价,称其为“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
THEEND—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