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有“群方之冠”之称,《伤寒论》中第一首方。桂枝汤并非只用桂枝煮成汤,而是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这五味中药组成,其剂量比例是3:3:3:3:2。其中汉代的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有学者认为汉代的桂枝是我们现在的肉桂,中药学中桂枝和肉桂是分开的,桂枝走表,肉桂走里,都是一棵树上的东西,功效很相似,都能温经散寒,一般在表的病症用桂枝,在里的寒证用肉桂。临床上桂枝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肉桂,而且疗效也挺好,所以一般就桂枝就可以。芍药现在分为赤芍和白芍,赤芍凉血活血,白芍缓急止痛,也能活血,赤芍野生者多,白芍家种多,临床上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也不一样,用白芍和赤芍都有效。生姜就是普通的鲜生姜,并不需要什么老黄姜,大枣就是一般的红枣,有些地方用黑枣也可以,并没有什么专门的药用大枣之分,大枣用的时候要用手掰开,这样药性才能充分煮出来,如果是平时煨汤放红枣就不用掰,因为你吃的是红枣,掰开后红枣的甜味就跑到汤里去了,你再吃红枣就没味道了,不相信的宝宝们可以试试。炙甘草就是生甘草加了蜂蜜炒过的,相比生甘草药性偏于温,具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中药都是最普通的最简单的药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奇怪的要求,总是有些人以为中药对药材品种有很高的要求,这是一种误解。
那到底桂枝汤有什么功效呢?桂枝汤来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我们现在称为医圣)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因为战乱等原因,原书已经不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后人整理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教科书的通行版本是由明代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关于其版本有专门学者去研究,今天重点谈谈桂枝汤的功效和使用。首先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证。《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证是六经辨证的诊断,很不好理解。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得了感冒,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出汗,怕冷怕风,其中怕风更加明显,身体感觉发热,流鼻涕,有一点干呕的表现,脉象表现是寸脉浮,尺脉相对不足。有人说自己感冒的时候没有这些症状啊,别急,你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那么什么样的人感冒会表现这些症状呢?黄煌教授说,桂枝汤的人体型瘦弱,肤色白皙,平时容易生病,容易肚子痛,食欲不好,有点像林黛玉,弱不禁风,说的就是这样的人。但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得了感冒就一定是这些症状,只是一般的规律,这样的人得桂枝汤证的机会大一些。反过来说,只要是具有这些症状的人都可以桂枝汤,不管她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还是高大魁梧的李逵都可以用,有是证用是方,这是中医的活标准。记得大学时有个室友感冒就是这些症状,怕冷怕风,出汗,体型瘦弱,当时我在药店实习,对桂枝汤也没有很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宿舍煎药也不方便,他给我打电话要我从药店给他带点药回来。我当时听他说这些症状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是玉屏风散,大学时候方剂学学的还可以,玉屏风散是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所创立,主要治疗自汗出,里面黄芪固表止汗,白术健脾止汗,防风祛风邪,而且药店也有成药卖,所以当时就给他从药店买了一盒玉屏风口服液,吃完之后所有症状消失了。他也很高兴,我也有点骄傲,这也算是运用中医中药治病的一次实践吧。玉屏风这个方子配伍的也非常精当,黄芪固表,相当于给皮肤表面派了一队士兵驻守,白术健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则气血有来源,气血足则正气就足,防风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可以挡风,把风邪挡在体外,而且防风也能解表,针对感冒。所以用了这个玉屏风口服液解决了室友的感冒。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给他用桂枝汤会不会效果更好呢?值得思考。
桂枝汤除了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证,还可以治疗自汗。《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条是说自汗的原因是卫气和荣气不调和,简答地说就是卫气这个士兵偷懒了,不好好站岗,导致汗自己跑出来了。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一下汗就好了。自汗的人生活中比较多见,没事老爱出汗,以手心出汗的更多,也有身上出汗的。很多中医喜欢用什么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等治疗自汗,往往疗效不好,不如试试桂枝汤。
桂枝汤还可以治疗一种病症表现为身上发热同时又出汗,发热出汗还挺有规律,每天某一个时间发热然后出汗,天天如此,患者很苦恼,每天都得换一身衣服。《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种病症临床也比较多见,身上发热然后出一身汗,更年期的女性会见到这种情况。当然临床具体运用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药物,必要的时候要合方,如兼有口干口苦,胸闷,心烦的可以合用小柴胡汤,失眠的合上酸枣仁汤
最后,关于桂枝汤中药物比例的问题也谈一下,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比例是1:1,如果桂枝加量叫桂枝加桂汤,芍药加量叫桂枝加芍药汤,所以用桂枝汤桂枝和芍药要等量。而且一定要配上生姜,大枣,炙甘草,才能称之为桂枝汤。临床上很多中医师开桂枝汤要么是桂枝和芍药不等量,要么是没有用生姜和大枣,这都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汤,而只能称之为桂枝汤的加减方,生姜和大枣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后世有姜枣相配,补脾和胃的说法,脾胃调和了,气血的产生就有了来源,相当于不断地给身体补充兵力,兵力充足了才有能力抵抗外邪。
桂枝汤之所以被称为群方之首,是因为桂枝汤的加减变化非常多,治疗的病种范围非常广泛。我曾经用桂枝汤合四物汤加刺蒺藜治愈了一个东北阿姨的风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愈了3岁小男孩的咳嗽。学一个方一定要弄清其组方原理,站在理论的高度去使用它,这样才能活用广用。桂枝汤是一首传承了两千年的古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学会运用它,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疾苦。
个人简介
何健,中医硕士研究生,执业中药师,酷爱中医,矢志岐黄,耽玩中医十余载,理论功底扎实,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旁通各家学说,融合伤寒与温病,推崇经方,不薄时方,勤于笔耕,已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