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大,病难消一张著名医案,湿气没了,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下湿气。

无论是谁,只要湿气重,痰湿盛,在治疗某些疾病,或者在康复的过程中,花的时间会长,难度更大。为什么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医案故事。

说有一个58岁的男性。这个人,身材肥胖,特别喜欢喝浓茶。早晨起来,得先喝一壶热水。

有一次感冒。他身上发热,畏风怕冷,全身上下都不舒服,酸痛。

当时,他去看的中医。找到谁呢?邢锡波。

邢锡波老师年出生,年离世,在京津一带是享有盛誉的老前辈。我们来看一下,中医名家

老先生的一张医案。

刻诊,见舌体白腻,脉象浮缓。

随后,邢锡波给开了一张方子,就是桂枝汤加减。桂枝汤,是辛温解表剂。着凉感冒发烧常用的配伍。

按照道理,这个方子服下去,很快就该好的。

可是,连服两剂之后,依然发热、畏寒。而且伴随腹胀、食欲不振。问题一点没解。

邢锡波纳闷。于是,继续让患者服用桂枝汤,再喝几付试试。

要还没喝完,反倒胸闷胀闷得更厉害。出汗以后,还是发热畏寒。

这时,邢锡波仔细观察患者的舌头,发现舌苔白腻。细问得知,患者食欲不振。邢锡波了解患者的饮水情况。得知,自从感冒以后,就不爱喝水,饮水量明显减少。

这时候,邢锡波知道,患者问题在于有湿邪蕴于体内。这个湿邪不去,感冒是好不了的!

于是,邢锡波换了张方子——

茯苓24克,猪苓10克,白术12克,大枣12枚,桂枝10克,泽泻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患者这次才用了一剂,出汗了,发热畏寒现象大大缓解,胃脘胀闷也消失了,舌头上的腻苔有所消退。再用3剂,诸证悉平。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里的问题所在。

患者舌苔白腻,平时爱喝浓茶,素体肥胖,在治疗过程中屡屡出现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之感。这些都说有痰湿。湿气太大,化作痰饮,盘踞在心下胃脘之处,于是影响进食,感到胃胀。

为了治感冒,医家用桂枝汤为什么不好使?因为体内痰湿之邪,影响了药物对体表外邪的治疗。

具体来说,感冒,外感风寒,脉浮缓,这是风寒表虚,就要散去风寒。这就是用桂枝汤的道理。但是体表的邪气,因为体内的湿气而难以去除。

我们在来看邢锡波老师用的方子——

茯苓24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大枣12枚。水煎服。

白术、泽泻、茯苓、猪苓是健脾利水的。桂枝、生姜解表驱邪。大枣、甘草调和诸药,固护脾胃。

通过这个办法,一能把痰湿之邪化散掉,二不耽误对表邪的驱散。

注意,邢锡波先生用的“桂枝、甘草、大枣、白术、生姜、茯苓”的配伍,学术界称之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这个名字特别像《伤寒论》里的经方。但是《伤寒论》里找不到的。这个方子是《医宗金鉴》里提出来的。《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的说法,因该是笔误,正确的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其组成,就是桂枝汤去掉芍药,加上茯苓和白术,起到内化水饮,外散表邪的作用。

当然,学术上有争议。但是无论怎么讲,这样的用方思路,经过实践证明,是合理的。中医临床利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获效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本文理论依据:《医宗金鉴》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674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