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学验桂枝茯苓丸古方新用

桂枝茯苓丸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原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炼蜜为丸服,用于治疗妇人癥病而致胎动不安者。原书谓:“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现桂枝茯苓丸多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故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属中医的癥瘕病范围,根据生长的部位不同,亦有不同的名称。《灵枢·水胀》云:“石瘕生于胞宫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痞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中医认为,大凡肿块的形成,气滞、血瘀、痰结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医林改错》指出:“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妇女病,更是以血瘀成结为重要病理机制。

邓铁涛教授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痰结,因此其治疗大法应为活血化瘀,削坚散结,桂枝茯苓丸方中以辛温的桂枝为主药,能温经散寒、和营通脉而利消瘀血;茯苓导水气,祛痰湿,益心脾而安正气;原方芍药未分白芍、赤芍,考虑此病以血瘀为主,故选赤芍,取其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桃仁、丹皮祛瘀破结,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在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实践中,邓老发现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不仅药物需要进行加减调整,剂型上也要适时进行改变。

桂枝茯苓丸虽为丸剂,但邓老治疗子宫肌瘤时,一般早期多用汤剂,采用桂枝茯苓丸改汤内服治疗患者。因汤剂最能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情变化灵活加减,而且汤剂吸收快,有效成份吸收全面,利用率 ,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疗效。

桂枝12克,云苓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丹皮12克,三棱10克,莪术l0克,炒山甲12克。

服药过程中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先服胶艾四物汤以止血;

·腹痛甚者:加服失笑散或五灵止痛散,以蒲黄、五灵脂,活血行瘀,止血止痛。

同时,邓老也指出,子宫肌瘤虽为瘀血滞留作癥瘕,治当活血化瘀,削坚散结,但长期服用汤药,又恐会攻伐太过,而为本病治疗所忌。因此,邓教授临床常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或待病情得以控制,肌瘤有所缩小后,采用丸剂,取缓图之意。丸剂选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制成宫肌瘤丸用于长期治疗。

桂枝、茯苓、赤芍、桃仁、丹皮、蒲黄、五灵脂,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晚服3丸。

其组方既能重点针对血瘀进行施治,又能兼治痰结,制成丸剂则无犯攻伐太过之忌,在临床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莫某,女,45岁,干部。

初诊:年7月5日。

病史:患者于年3月间因月经过多,医院妇检发现子宫增大,继作B超检查,见子宫前位,明显增大,长径6.1厘米,厚径6.8厘米,宫体中部见三个强回声光团,大小分别为2.4厘米×2.3厘米、1.9厘米×2厘米、1.8厘米×1.5厘米,其边沿光滑规则,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反射,提示为子宫肌瘤。患者在当地就医3个月,仍经量甚多,经色瘀黑,夹带血块,经期腰酸,少腹坠痛,平时白带量多,作B超复查,子宫继续增大,长径8.5厘米,厚径5.7厘米,子宫前壁见一强回声光团大小为5厘米×3厘米,其内回声光点粗大,边沿尚光滑,双侧附件无异常。医院治疗无效,又惧怕手术,故前来诊治。

诊查:面色暗滞,情绪郁郁不乐,舌淡黯,苔白浊,脉弦细,尺涩。

辨证:癥瘕病(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投宫肌瘤丸30枚,每晚服3枚。

宫肌瘤丸:桂枝、茯苓、赤芍、桃仁、丹皮、蒲黄、五灵脂,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

二诊:患者经服上药后白带减少,8月上旬月经来潮,经量较前明显减少,但夹有血块,经期已无腰酸疼痛之感。药已见效,嘱其继续用上法治疗。

9月19日B超复查,子宫已缩小,长径为6.5cm、厚径6cm,子宫肌瘤之光团缩小,约2×2c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患者心情舒畅,精神转佳,月经正常。同年11月3日患者再作B超复查,子宫前位,长径6.5cm,厚径5cm,宫内回声光点稀少,未见明显光团,附件未见异常,提示子宫未见异常。至此,经 个月的治疗,病已告愈,为了巩固疗效,尚嘱其减量,每晚服1丸,继续服用2个月后停药。追踪至今,其身体健康,病无复发。

----------------------------------------

邓老师承团队长年跟随邓老开展古方、经方、验方的临床研究、总结、应用工作,欢迎咨询、预约和就诊。

门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14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