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茯苓甘草汤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73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之不同。前半段“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乃承71、72条论述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布,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治以五苓散。后半段“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则论述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之证,因其无关于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条指出,在外感病过程中,若患者饮水过多,可发生水停之证,然有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之不同。如果膀胱气化功能尚好,小便通利,而脾胃运化机能较差,则饮水过多,每易导致中焦停水,证见心下悸动不安等,当以茯苓甘草汤主治。如果膀胱气化功能低下,小便少而复被水伤,必致下焦蓄水,证见少腹胀满而有急迫感,所谓“必苦里急”也,当以五苓散主治。
综合73条与条,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之辨别要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口渴与否。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其二,小便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或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三,病变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为水蓄下焦。
73条对茯苓甘草汤证叙述过简,当与条及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此证当有四肢不温,“心下悸”等症。另据临床观察,若点按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者,对本证有特殊的诊断意义。茯苓甘草汤证属于太阳病过程中,发汗不当或饮水过多,损伤胃中阳气,致使水饮不化,停蓄为患,证属胃阳虚,水停中焦。治宜温中化饮,通阳利水,方用茯苓甘草汤。
方义??????????????????
茯苓甘草汤药用四味,茯苓淡渗利水,兼能健脾;桂枝温通阳气,化气行水;生姜温胃和中,辛散水饮;甘草和中补虚,兼调诸药。四药相伍,共奏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
研究进展
现代临床主要将茯苓甘草汤应用于急性胃肠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药理研究发现,茯苓甘草汤具有强心作用,并能明显抑制氯仿引起的小鼠室颤,缓解小鼠之心肌缺血。
END
扫码